
在經歷了盛夏時節一波波熱浪的考驗之后,人們好不容易迎來了涼爽的秋風。按照江南地區的習俗,到了秋天就該“貼秋膘”了,這不,夏季乏人問津的肉制品,銷量漸漸多了起來,超市里的肉食柜臺前也變得熙熙攘攘。也許有人會問:現在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初秋時節還有必要重拾“大魚大肉”的飲食方式嗎?沿襲已久的“貼秋膘”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 適當“貼膘”有利健康
在很多人來看,“貼秋膘”已經變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與養生、營養、保健等有密切的關系。單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貼秋膘”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具有“承前”的作用——夏季炎熱,讓很多人胃口不好,食物的攝入量減少,即便勉強多吃些,消化吸收的情況也不佳。所以,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自然飲食的攝入,有些人就吃得比較單調,甚至以水果為主,或者喝點粥充饑,因此,到了秋天應該有所彌補。第二個重要作用是“啟后”,這是針對即將到來的冬季。滴水成冰的季節需要動員更多的能量去御寒,所以消耗會增大,于是在嚴冬到來之前,儲備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個儲備正好落在秋季這個關鍵時期,于是便有了“貼秋膘”之說。所以說,這一習俗延續到今天有一定的道理。
◆ “貼膘”≠吃肉 均衡飲食是關鍵
有的人對“貼膘”的理解過于狹隘,以為就是吃肉。其實,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均衡地補充人體的需要。夏季時能量補充得少,機體呈“虧損”的狀態,到冬天熱量需要多,適當地進補原無不妥,關鍵是要做到適量,補得不能太過。按照中醫的觀點,進補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補法。
如果夏季的胃口很不好,每天都是以薄粥度日,那到了秋天就應該適當增加一些魚、肉、禽以及豆制品等含蛋白質、脂肪比較豐富的食物,為過冬打下基礎。如果夏天時的食欲尚可,這時就不需要再多吃肉類,保證蔬菜和水果的攝入就可以了。總之,要以均衡為“貼膘”的指導原則。
◆ 葷素搭配 清淡為主
到了秋天,可以適當增加動物性的食物,但要控制好量。而且,葷菜的烹調應以白煮、清蒸為主,少用煎、炸、紅燒等方法。更重要的是,加的作料不要太多,五味過度對身體是很不利的,容易發風動氣。
◆ 保證飲水
飲水還要“保證”?這個標題看起來似乎有些可笑,也許有人還會說:“喝水還不會嗎,嘴巴干了自然會想到的。”然而問題就出在這句話上,不能等到口渴了再去喝水。秋季的主氣就是“燥”,而且長三角地區在高氣壓的控制下,雨水少,人體很容易缺水。每天600毫升水的攝入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少量多次,切忌“牛飲”。
◆ 多食多汁的蔬菜水果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應對秋燥。新鮮的蘿卜、胡蘿卜、番茄、山藥、茭白等蔬菜最適合秋季食用。而新上市的梨、蘋果、棗等也不失為上佳的選擇。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秋季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吃水果應以清熱滋陰潤燥為主,比較適合的水果有梨、香蕉、蘋果、柑橘、柿子、獼猴桃等。而到了后期隨著天氣的轉冷,祛涼滋陰潤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紅棗、桂圓以及荔枝等就有了“用武之地”。
◆ 注意飲食的酸堿平衡
盛夏時人體出汗較多,大量的金屬離子如鈉、鉀、鈣、鎂等隨著汗液流失,體液偏向于酸性,到了秋天就要注意增加堿性食物的攝入。各種有酸味的水果、蔬菜、豆類以及堅果中的杏仁、栗子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金龍魚調和油 調出健康美味新生活
食用油在每天的飲食中必不可少,然而,現在市場上各種油類令人眼花繚亂。到底吃什么油好呢?營養學家強調膳食要均衡。于是,許多人試圖輪著吃多種類的油以達到均衡目的。可是麻煩不說,最關鍵的是這樣很難達到科學的膳食均衡。
何不選擇簡單經濟的調和油呢?它經過科學選擇和調配,充分考慮了單一油種的脂肪酸構成特點,真正達到均衡營養的效果。
均衡脂肪酸 遠離慢性病
生活中人們都說,肥肉不能多吃,油水盡量少吃,清淡才能養生,這里所說的道理實際上就是針對脂肪而言的。脂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不可多吃,但也不能不吃。如此說來,什么樣的吃法才能使得脂肪攝入變得合理呢?專家指出,作為脂肪酸主要來源的食用油如果要實現脂肪酸的均衡吸收,必須要多種油調和著吃,并且要按一定比例進行配制,才能達到均衡膳食的效果。
選對調和油,才能有效均衡脂肪酸,遠離慢性疾病。
保持健康 遠離肥胖
國際生命科學學會知名專家陳春明一再強調,目前,中國人油脂攝入的最大問題是過量。國際標準中脂肪攝入量應占總熱量的30%以內,而北京的人均攝入量已達38%,總體來看,過量的脂肪攝入是首要問題。據統計,中國目前有6000萬肥胖兒童。這些都與不正確的用油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現在市場上有了調和油,由多種植物油按一定的脂肪酸比例調和而成,吃一種油,就等于同時享受了多種油的營養,脂肪酸攝入比例科學又健康。如此一來,既控制食用油的攝入量,又不缺乏營養,既健康,又遠離肥胖,真是一舉兩得。
單一食用油影響人體代謝
在以前,我國80%的居民長期食用同一種類別的食用油,這種長期用單一食用油的習慣,會導致人們的脂肪、膽固醇攝入量普遍偏高,而各種脂肪酸和微量營養元素的攝入量卻嚴重不足,從而影響人體代謝。
專家指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與健康息息相關的食用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推動著我國的食用油企業在健康理念上開始了新的競爭。從金龍魚將花生油、芝麻油與菜籽色拉油混合起來的第一代調和油的誕生,到現在由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芝麻油、亞麻籽油、紅花籽油8種原料調和而成的第二代調和油,使調和油快速成為食用油市場極具競爭力的全新品類。
健康生活靠點滴積累,從調和油開始,調出健康又美味的新生活。
營養均衡應關注脂肪酸平衡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身體健康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為了追求健康,甚至不惜為各種補品一擲千金,但是,健康不等于多吃補品,更重要的是營養均衡。北京市衛生局2004年10月11日公布的“北京市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喜憂參半,嬰幼兒和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以及居民膳食營養水平都達到較高水平,但是北京市高血壓患者數量已經成為全國第一,而且還在呈現繼續增加的態勢。此外,居民超重、肥胖率顯著上升。造成這些現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膳食結構不合理、脂肪酸失衡。
消費者對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等名詞耳熟能詳,但是對“脂肪酸平衡”這個科學概念很少關注。脂肪酸的平衡主要是指膳食脂肪酸中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三者比例要適當,而且多不飽和脂肪酸中的w 6與w 3的比例也要適當。在各種脂肪酸中,還有一類是人體需要卻無法自身合成的、只能從食物中獲取的脂肪酸,那就是必需脂肪酸。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蘇宜香教授指出,“減少膳食脂肪攝入量的同時,必須考慮各種脂肪酸的搭配,適宜比例的脂肪酸攝入,能降低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促進胎兒、嬰幼兒大腦及視覺功能的發育。”
脂肪酸的失衡,是引發血脂異常、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飽和脂肪酸大多來源于動物食物,動物食物還含有膽固醇。在過去的百年歷史中,發達國家居民高動物性食物膳食曾經引起心血管疾病和腫瘤高發病率,由此可證明:含飽和脂肪酸過多的膳食,是心血管疾病、腫瘤的危險誘因。單不飽和或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于各類植物油,植物油不含膽固醇,可為人體提供能量,提供人體無法合成而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必需脂肪酸,如亞油酸、α-亞麻酸以及種子和硬果中豐富的維生素E及胡蘿卜素等,并能協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是我國居民膳食脂肪的重要來源,在營養價值上也有重要意義。因此,《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參考攝入量》也提出,在控制膳食脂肪攝入小于總能量30%的前提下,少吃含飽和脂肪酸多的動物油,使飽和脂肪酸供能小于10%;而單不飽和與多不飽和脂肪酸供能分別為10%;在多不飽和脂肪酸中,亞油酸和α-亞麻酸的比例為4:1~6:1。
在膳食脂肪中,各種類型的脂肪酸應保持一定的比例,這要求我們對膳食脂肪有一定的科學了解,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膳食上多樣化,合理地控制膳食脂肪的數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