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幕后英雄
代表人物:王石、柳傳志、魯冠球
激流勇退,做二線老板,堪稱昔日英雄的理性選擇之一。時間更多的留給自己,經驗更多的傳給后繼者,倘能指導二代英雄橫空出世,幕后英雄的光彩同樣耀人。
登山、越海、神游天下。王石以一種生命在高處的姿態,把個人的英雄時代,消解在千山萬水之中。為創業英雄們的人生超越和最終歸宿,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天地的門;也為中國的企業治理、接班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路徑
作為房地產行業教父級人物,王石對于中國企業界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創業在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起步于1983年,基本與整個國家經濟改革的黃金期同步,歷經20余年,濃縮了一個時代。
更重要的是,當那一代創業英雄或沒落,或走向獨裁的時候,王石卻開始了出走——辭去總經理職位,登山,越海,神游天下。以一種生命在高處的姿態,把個人的英雄時代,消解在千山萬水之中。 為創業英雄們的人生超越和最終歸宿,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天地的門;也為中國的企業治理、接班人的解決,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光榮與夢想
去深圳之前的王石,在新疆做了5年汽車兵,走了18萬公里的路,但是,王石覺得自己是個喜歡出風頭的人,并不適合當兵;轉業后在蘭州做了1年的工人;后來進入蘭州鐵道工程學院當了工農兵大學生,畢業后進入廣東省經貿委做經濟情報研究的工作。骨子里的不安分和沖動,使他渴望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于是,他便來到了深圳。
1983年,對于王石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一年。當年的深圳,正處于草創之初,在王石的眼中,“當時的深圳簡直就像一個大工地,到處開發,塵土飛揚。”在這片熱土上,遍地都是機會,對于一個初來者來說,這正是一片充滿夢想的荒地,處處可見懷揣夢想的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王石發現飼料加工在深圳很有前途,于是,他開始倒賣玉米,第一年,他便賺了300萬;第二年,王石憑借這300多萬元創立了主營視頻器材的“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此即為萬科的前身,當年是深圳最大的進口銷售商。4年之后,深圳萬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開向社會發行2800萬股股票,并正式涉足地產業。1991年1月29日,萬科在深交所掛牌交易,成為大陸首批公開上市的企業。此后幾年,萬科狂飆突進,成為中國地產界第一品牌。幾年時間,王石便創造了其個人神話。
“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不光是王石,與其同期的任正非,也是在深圳這片熱土上崛起的。從一無所有開始,奮斗,血汗,雄心,人性深處的野性,對于成功的渴望,使一代商業英雄橫空出世。王石的早期傳奇,無一不是那一代商業英雄的縮影。
商業領袖的遠見
在王石的身上,有一種與第一代企業家有所不同的特質,那就是理性與遠見。
1992年,中國狂炒房地產,業界完全被“利潤率低于40%不做”的暴利心態左右,王石卻語驚四座:“萬科高于25%的利潤不做。”此前,從1988年到1992年,萬科的利潤基本可以達到100%,而在當時房地產的狂飆中,超過100%的贏利乃至暴利非常普遍。
但是,王石此時已經領悟到,市場暴利終歸要趨于平均利潤。商業在其普世過程中,一定會歸于常態。果然,1990年代中期,房地產行業遭遇猛烈震動,由于萬科早就進行了風險控制,在此風潮中,逆水行舟,實力得到進一步增長。
王石的遠見,更早在90年代中期就已顯現。企業多元化漸成潮流時,他反其道而行之,實行專業化。當時,由于攤子鋪得太大,萬科業績開始徘徊。隨后,王石做出了決定萬科命運的決定:收縮戰線,專注于住宅地產。1995年年末,萬科開始將業務縮小到京、津、滬、深4個城市的住宅地產業務。2001年,萬科將萬佳百貨72%的股份賣給了華潤總公司,至此,萬科完完全全變成專一的地產公司,成為中國地產第一品牌。而后來多元化最徹底的企業,莫不大傷元氣。
盡早讓出總經理的位置,更讓王石走在一般企業家的前面。從1990年代開始交權,到郁亮正式接班,在萬科,沒有出現老板與職業經理人的紛爭,也沒有諸侯內斗的血腥場面出現。這無疑得益于王石對于人性的洞察,對于“天下大勢”的把握與遵從。在王石看來,創業成功既確立創業者在企業中的權威作用,又形成了他們的經營模式。但是,競爭環境在變,許多優秀的創業者都是糟糕的管理者。為此,王石成為“職業經理階層”最積極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他將自己定位于萬科“最大的職業經理人”。時至1999年春天,他終于辭去總經理之職,只出任董事長,完成了一代創業者向第二代領導者轉移的使命。
更難能可貴的是,王石對于商業“大道”的堅守——萬科因堅持不行賄,而成為業內的另類。在王石看來,市場經濟由契約精神來駕馭,不搞不正之風,恰恰符合了市場經濟原則。這樣也許現在可能會吃虧,但是,它符合現代商業社會的基本規則,從長遠和全局來看,一定會更有前途。在官商勾結最盛、背離真正商業化最遠的地產行業,萬科的不行賄,更如一股清流。萬科多年來之所以持續發展,掌舵者王石沒有象周正毅、楊斌等人那般身陷囹圄,對整個企業界來說,是令人深思的。
生命在高處
在中國企業家中,王石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他是惟一攀登過珠峰的企業家,不僅如此,在南極最高峰文森峰和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的頂端,也曾留下王石的身影。在王石的計劃中,他要登上七大洲的每一座最高峰。王石根據自己登山的感受而寫的《生命在高處》一書,風靡全國。
令人意外的是,王石的登山動機是源于一張醫生的診斷書。1997年的某一天,王石突然感覺腰部不適,醫生診斷出他的腰椎上長了一個血管瘤,如果保養不當,可能會導致下半生臥床不起。當時46歲的王石心情十分沉重,他來到向往已久的西藏,本為排解心中的痛苦,尋求寧靜,誰知那次西藏之行,不僅使王石神奇般地康復,而且還讓他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登山。他猛然發覺,原來,在企業之外,還有更為廣闊的世界。從此以后,王石把一年中近1/3的時間投向登山、跳傘、航海等極限運動。與此同時,王石辭去總經理的職位,退居幕后。當黃宏生與陸強華斗得天昏地暗時;當鄭俊懷與牛根生之間烽煙四起時;人們在疑惑:企業家的人生舞臺到底在哪里?王石走出企業,他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也要給別人讓出一條寬闊、坦蕩的路。
當王石開始去登山的時候,很多人都心存疑問:離開王石的萬科,還能玩得轉嗎?
后來的結果證明,沒有王石,萬科照樣風光無限,太陽照樣東升西落。從“有我”到“無我”,在王石看來,不是一種悲哀,而是一種欣慰——萬科已經超越了企業家的個人英雄時代。站在高處的,不僅僅是王石一個人,還有他身后的萬科。或許可以這樣說,柳傳志花甲之年還在為聯想奔波,這是柳傳志的不幸,也是聯想的不幸。
偶然與必然,總是在命運中交錯。王石的一次人生偶然,使他走向了生命的高處。 而王石的這個偶然,或者預示著一代企業家的必然:在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橫空出世;在新時代降臨時,則悄然離去;開始與終結,都因時而動。英雄的歸宿,不在神壇之上,而在白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