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人分幾種,有的適合給別人打工,有的就適合給別人當老板。在外企拼搏多年的白領們也各有打算,很多人在當了多年職業經理人之后,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特別是那些身居要職的跨國企業高管,當他們的閱歷和經驗得到相當積累的時候,更會有一展身手的欲望。
這些在被外企豐厚薪水喂養的FAT CAT(大肥貓)們往往認為自己掌握了更先進的管理技巧,具有更廣闊的視野,擁有良好的資源,一旦投身商海仿佛只有成功,沒有失敗。而事實上我們發現,“大肥貓”下海,溺水而亡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經驗豐富的高級白領們陷入了怎樣的誤區?
秘笈一:正確運用經驗,切忌過度自信
大型外企仿佛航空母艦,呆久了會產生很多錯覺。身為外企高級管理者,往往認為自己起點高,他們更自信也更容易好高騖遠,打造自己的事業之舟時,就容易出現偏差。從外企出來創業的者往往對自己的期望很高,他們會選擇經濟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這無形中已經增加了很多成本。總之,對自己的估價太高,是外企高管的普遍問題。
當然,在外企工作的經歷,讓他們對商業模式更具前瞻性;判斷力和溝通能力更強;管理民主意識也更強,但是在大型外企這樣的航空母艦上,中國管理者往往只是個水手長的角色,連大副可能都算不上,真正掌管大局的經驗并不多。而管理一個團隊和管理一個公司是遠遠不同的。
“不要把自己當上帝,認為自己能做任何事情。”網絡蝸牛總經理李柳軍說,“你必須明白有些事情是你做不到的,這樣會比較現實,比較有執行性,而不要盲目自信。”李柳軍曾經在華豐國際工作,后任美商網CEO,1999年開始創業。
網絡蝸牛是一家網絡游戲公司,現在已經有成熟的產品《航海世紀》,在市場上頗受歡迎。不過在創業之初,李柳軍也曾犯過“經驗主義”的錯誤。
“我那個時候認為,任何創業不外乎就是一個團隊,一個商業模式,資金,三個缺一不可。”李柳軍說:“剛開始我認為團隊會比較困難,因為網絡游戲比較新鮮,而培養一支隊伍很費精力。”一開始,李柳軍手下是一幫美商網的骨干,他們對網絡熟悉,有經驗,曾經讓李認為是新公司的頂梁柱。但是讓李柳軍失望的是,這些人對游戲行業也不是那么清楚,當時團隊建設曾讓他花費太多精力和注意力,但是李很快發現,原來團隊建設遠遠比他想象的容易。反而是他最不擔心的資金出現了重大問題。
“如果當時能明白,就不會那么擔心團隊,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資金上。”李柳軍說。
同樣犯“經驗主義”錯誤的還有清水同盟的負責人高中。一心撲在公益事業上的高中認為自己創辦的公益組織應該是一路遇到綠燈的。而在外企鍛煉多年的溝通能力,讓他從來沒有擔心過清水同盟會遇到什么障礙。“我走的彎路,主要跟官員打交道的彎路。我們的政府對公益事業有一些恐懼感,對污染問題又有無力感。看到一個人扛著旗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會有人提出各種疑問。”
總的來說,經驗豐富有時會出現負面影響,而外企高管過度自信的毛病會在創業初期成為絆腳石。
秘笈二:提前計劃,下海前先試水
大型外企往往是成熟的傳統行業,有成熟的管理流程體制,而個人在里面能發揮的空間并不大,更像一個螺絲釘。因此,職業經理人在從航空母艦上下來,走上自己的小船之前,最好給自己一個“試水期”。高中稱之為先“劃水”——讓大船拖著,自己踩著滑板先試試水性。這個準備期對于職業經理人從“為別人工作”到“自己做主”的轉變有很大幫助。“劃水”的方式有很多種,但不外乎從中得到最實用的鍛煉,包括試一試自己是否適合成為一個企業的經營者、決策者。
李柳軍采取的試水方式是加盟一個創業型企業。在一個創業型企業里更要求職業經理人具有開拓精神。在加入美商網之前,李柳軍就萌生了創業的年頭,但是美商網的經歷給了他更多的鍛煉。“我從銷售做起,財務、運營、人事,幾乎所有的職位都做了一遍。方方面面得到了鍛煉。美商網迅速發展的同時,我的個人能力也在膨脹。這個時期迅速的成長,對我的職業生涯,和能力鍛煉來說,都起到很大影響。”
通過一段時間的“劃水”對于經理人如何構架一個商業模式的分析判斷能力,如何實現一個商業模式的執行能力,都很有幫助。而這些能力恰恰是經營一個企業必不可少的,它能幫助創業者更冷靜的面對重大決策、某個生意的取舍、資源如何整合等等。
愛康公司的CMO黃飛燕曾經是強生公司的高級管理者,在同丈夫張黎剛創辦愛康公司之前也曾加入創業型企業e龍公司。可以說,現在出任公司CMO,跟黃飛燕在e龍的經歷不無關系,用張黎剛的話說,“e龍輝煌的銷售業績是由她一手做起來的。”在e龍擔任了5年的市場與銷售副總裁,黃飛燕一手搭建起了e龍的銷售與市場團隊。這使得黃日后創業時,在團隊建設,以及市場開拓上得心應手。
“劃水”并不能讓一個經理人一下子成長為一個企業決策人,但是對于克服在外企做“大肥貓”養成的不良習慣非常有幫助。比如,大肥貓們在大型外企有充分的預算,花錢大手大腳;而在創業型企業里,扮演決策者會經理人更多地考慮成本。再比如,大肥貓們在制度森嚴的跨國企業里按部就班,習慣了程式化;而在創業型企業里,經理人更要提高效率,靈活應對各種事件。
秘笈三:風險最大化
有跨國公司工作經驗的經理人,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風險意識。而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說,最先要做的就是風險最大化。在創業初期,創業者面臨著幾個問題,首先就是融資能力,而對尚無最終產品或服務、沒有銷售業績、并且尚未聘用核心管理人員的初創企業而言,尋找投資的難度則更大。《金融時報》的專家道格拉斯·理查德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初創企業獲得資本的惟一途徑,就是創業者要著力向投資者表明,他們清楚各種風險,并向投資者提交一份有說服力的商業計劃,提供所有表明可以降低風險的數據。
而事實上,企業初創階段抗風險能力很小,可用資源很少,而很多創業者,因為自己的抗風險能力低,就從本能上淡化風險,回避風險。當他們分析風險的時候,就會說“這個可能沒什么問題”、“那個問題也不是很大”,一旦如此將來就會出現不可挽回的局面。“我們都收購了好幾個團隊了,”李柳軍說:“他們失敗的原因就是,第一,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第二,對風險評估不足。”
高中也認為初創企業最大的危險來自于“保險指數小”,跟大型外企不同,創業型企業沒有豐富的資源,短期保障能力非常低,近期的抗風險指數很小。
企業在初創階段沒有什么資源,而企業的運作就像一個陀螺,當它越轉越快的時候,企業的運營也就越來越順利,這時就會產生向心力,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源。而這個時候,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自然就會增加,就有能力規避風險。
企業在初創階段,沒有能力產生不了回旋力和向心力,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將風險最大化,“先不要想能賺多少錢,而是先想著會虧多少錢,做不成怎么辦?各種因素都要充分考慮。”李柳軍說。
不過風險最大化的同時,并不是意味著無所作為。而是要在執行的時候,想方設法將風險最小化,方法和手段都要事先設計好,而這些方法和手段,就是創業者要著力向投資者表明的,他們能降低風險的數據和能力。
秘笈四: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
如前文所述,外企經理人創業喜歡選擇高新行業,比如高中創辦了公益組織清水同盟,李柳軍選擇了網絡游戲,而黃飛燕及其夫君開創了以健康咨詢為經營項目的愛康公司。但同時,他們的創業都有一個共同點——選擇了自己熟悉的行業。
高中在創辦清水同盟之前,曾供職英國石油公司,英國國家電力公司,以及蒙哥馬利水務公司,也曾參加聯合國的水務工作。在高中的職業生涯中,一直在跟水打交道,這也決定了他最終投身到治理水污染的事業。
對于1996年就接觸互聯網的李柳軍來說,在運作美商網之前有了進軍互聯網的想法。而在美商的經歷,就更堅定了他之后的道路。“在美商網的工作影響到后來的選擇,我們是中國最早一批做網絡的人。”李柳軍說:“我們對網絡有興趣,相信互聯網能夠影響中國的經濟信息形態。網絡影響生活,我覺得是必然的趨勢,而我投身其中,就是探討它將如何具體的產生影響,以及應該如何利用網絡。”
黃飛燕在強生工作的那段經歷,不論是對她個人的成長,還是對日后創業選擇的行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同在e龍工作過的張黎剛則直接套用了e龍運營模式——以網絡為平臺,采用會員制,不經營任何實體,只做橋梁和管理。愛康公司本身并不擁有醫療機構,也不做行醫治病的工作。“我們雇用健康顧問,對會員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指導。”張黎剛說。
秘笈五:耐住“寂寞期”
很少有人從航空母艦上一跳到自己的小船上就一帆風順的,大多數創業者要經歷最少6個月的寂寞期。而這段時間是一個初創企業最那熬的時間。
高中的清水同盟現在在民宅里辦公,奔馳換成了中華,以前在外企做大肥貓的時候,沒坐過經濟艙,現在連坐火車軟臥也不在乎。但是高中相信,只要過了這段寂寞期,一切都會好起來。
已經“好起來”的是李柳軍,但網絡蝸牛在最初的一年半里所經歷的挫折,差點讓他放棄創業。“企業短期內不能贏利,運營壓力非常大。”李柳軍回憶。那個時候最最痛苦的時候是為了員工的工資,簡直要砸鍋賣鐵。為了挺過這段時期,李柳軍賣掉車子和房子,有2、3個月他成天坐公交車,因為覺得地鐵太貴。“大夏天特別熱的時候,在公交車上坐2個小時......”李柳軍說:“這樣的苦都吃過,不過回過頭來想,還是很值得的。”
很多創業沒有成功的人都是跌倒在“寂寞期”,而對于如何堅持,幾位創業者的說法非常一致——相信自己。“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相信自己,堅定自己的信念。”李柳軍說:“不要相信一個未知的和不確定的資源,千萬不要過于依賴他人。”而高中說:“我們是有理想的一代,可以為了理想而耐住寂寞,我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秘笈六:沒有創業秘笈
如果要總結幾條創業的金科玉律,我們相信,100個創業者可能說出100條。而無數的創業失敗與成功的例子,同時反復證明著這些金科玉律的明智和愚蠢。沒有人能預測一個創業者的成功或者失敗,也沒有人能提供百分之百可以套用的成功模式。
對于創業者來說,沒有什么比邁出第一步更為重要,或者我們可以認為“創業沒有失敗”。只要經歷創業,就是成功,而創業者所經歷的失敗,將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