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羿
上海靈智營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管理科學學會理事兼后現代管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著有《后現代企業與管理革命》一書
在中芯國際集團,包括總裁張汝京在內的基督徒員工共有800多名。為了滿足這么多基督徒員工的正常信仰生活,公司教堂的誕生便順理成章。它可能是目前中國惟一一家有教堂的公司。
作為一家半導體行業中舉足輕重的企業,中芯國際能夠有效地杜絕各種不正之風,建立健康廉潔的企業倫理,基督徒總裁張汝京的表率作用,以及信仰的力量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作為道德基石的信仰具有超越的能力,如果沒有信仰為根基,道德將無所依托,更別談抵擋誘惑。
趙曉在《有教堂的市場經濟和無教堂的市場經濟》一文中,曾反思中國市場經濟中信仰缺失所導致的種種敗德現象。欺詐、貪污、鉆法律的空子、為富不仁……面對如此嚴重和混亂的道德問題,有教堂的市場經濟顯然要大大優于無教堂的市場經濟。這已經為西方市場經濟的成功所佐證。
自近代以來,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學習大都注重其器物文化的一面,而對其精神文化的研究與吸取,直到今天都還遠遠不夠。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總是在西方精神的殿堂之外徘徊,吸收的都是一些表面化的東西。事實上,正是由于我們無法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所謂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才會成為問題。
在管理領域也不例外。在后現代社會或后現代管理時期,很多中國人,包括很多專家對管理的理解,都暴露了我們精神的軟肋。管理是科學不錯,但它既不是自然科學也不是社會科學。在其本質層面,管理是一種文化和藝術,更是一種信仰生活的實踐。但很多人偏偏太過于強調其科學性和精確性——這或許是現代管理所敬奉的準則。這一準則在后現代管理時代已經不合時宜。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否定其科學性與精確性,但后現代管理卻更多地是在藝術性與模糊性的領域發揮著其無窮的魅力。
從某種角度而言,德魯克是最不象管理學家的管理學家。因為德魯克從來都不是孤立地談管理,而是把管理置于社會、文化、信仰之中。因而,他更象一個“傳道士”。
然而,真正的管理學家正是應該象德魯克一樣的“傳道士”。哲學并不是哲學家的專利,所以只有大師級的管理學家才能將哲學嫻熟地運用于管理之中;同樣,傳播信仰真道,也不是牧師的專利,所以,只有大師級的管理學家才能使信仰與管理完美地融合。
那么,信仰又是什么?它對管理究竟有哪些益處?
當我們說,IBM是用信仰的力量建立起企業帝國的時候,我們是否理解信仰的本質?
在管理中,在信仰的根基沒有重新建立之前,通過物質主義的企業文化試圖構筑一個生機的企業,實在是太難太難了。即使基本做到了,也會充滿危機。
很多人以為,信仰上帝不過是老弱病殘、孤苦無依者的虛幻的精神寄托。這種膚淺的理解暴露了我們文化的根本癥結。這使我們曲解了信仰,于是也曲解了管理與信仰的關系。因此,當我們欽佩IBM的偉大時,卻又對其以信仰為基石的企業精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我們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諸如通用電氣、微軟、戴爾等西方卓越企業的文化實質。被人們忽視的是他們的領袖杰克·韋爾奇、比爾·蓋茨和邁克爾·戴爾等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
我們必須逾越中西方文化的真正阻隔,才能抵達信仰的山峰和管理的自由之境。否則,一切所謂的中西文化比較和文化管理行動都是隔靴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