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邀飲,地點是在虹橋開發區的云霧山路婁山關路口,店名也怪,叫“蕉濱咖勒”,問為什么叫這名,答曰:到那就知道了。
公交車換2次車,再打的“擺渡”,一個多小時才到目的地。不能怪人家地處冷僻處,那里如今已成了“市中心”,只能怪寒舍在窮鄉僻壤。待到老板——來自新加坡的吳先生告訴我們,店的英文名Tropicana是“熱帶風情”時,才知其用心良苦。如果將店名叫“熱帶風情”,白是直白了,卻沒了什么味道。如今這一名,有了熱帶的“蕉”,又有了海“濱”,再加上“咖”喱菜,以及加“勒”比海,什么元素都有了,豈不趣味盎然。
其實,這是一家新加坡菜館。我們常說“新馬泰”,其實從飲食上說,“新”和“馬”是一塊,“泰”是另一塊。而“新”、“馬”中,因為“新”的華人多,又比“馬”更“華人化”。妙的是“蕉濱咖勒”還有很多創新菜。
“南燒北烤”在這里也見分曉。點了一個“燒味拼盤”,上來一看,是叉燒、燒肉拼燒鴨,叉燒味很到位,,燒肉有關像古之“酥方”皮極脆而肉酥,燒鴨不像廣幫的“化皮”版,而是連皮帶肉還有骨,所蘸佐料是兩種醬料,有點芥末的更好。奶油色拉,是將球心菜、櫻桃番茄等蔬菜放在正在氣化的干冰上 ,澆下帶有芝士的醬油類調料,很爽口。奇怪的是“涼拌茄子”,切成小“包袱”狀,并將在油里爆過的蔥泥(不是蔥花)澆上去,味道很好。
熱菜也精彩得很。菠菜豆腐是家常到家的名肴了,到新加坡大廚手中,卻不是“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而是將豆腐切成長條,油炸之后,將菠菜泥涂于上,再加上肉碎和香菇,進烤箱烤,這一來,“新”味就濃了。“小宰相湯”,名字就有意思,那是從“宰相肚里好撐船”一語來,大宰相肚里可撐船,小宰相呢,只好撐一只雞了。就是將一只雞放入豬肚內,燉湯,幾小時后,湯成,雞肉棄之不食,因為那已是渣滓了。豬肚還可吃,切片后蘸醬料吃。那湯,可比大宰相湯還好喝,稠、濃,咸中有甜,但總之是味道很淡,如李漁所說“跡近自然”。還有烤肉,真如刺王僚的專諸那樣的手藝,將一條魚炙香,炙透。要知道,“炙”是將肉在火上烤,是中國最古老的烹飪方法呵!
新加坡人也吃米飯,“海南雞飯”為其所好,那是很好吃的白切雞,加上蔬菜,還有用雞油炒過的米飯。
在那么時尚的地段,品嘗異域風味,價錢倒并不貴,人均100元也就可以了。“蕉濱咖勒”還有若干上海菜,聊備一格,也是入鄉隨俗罷。說話間,新加坡大廚從廚房出來,后面跟著一雙可愛的女兒,他已決定在上海定居。看來,上海人的口福真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