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心血管疾病,每個人都會心存恐懼。因為這種病現在已經是影響我們健康的主要因素。在影響我們健康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是第一位的。據2000年的初步統計,全世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為1530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我國衛生部最近公布的一組數據表明:我國目前有1.6億的人有高血脂,1.6億的人有高血壓。我國每年有1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在死亡人數中占了1/3,多么觸目驚心的數據啊!
在心血管疾病影響因素中,種族、遺傳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一定的關系,對于這些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不去考慮也無法考慮。但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排除了這些因素的作用之外,生活方式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飲食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是否會發生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講過,只要采取預防措施,就能減少一半的死亡。因此,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已經患上的也可以避免死亡。本文就飲食對血管疾病的影響談一些看法。
一般情況下,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硬化的程度也增加,據預防醫學專家洪紹光教授在生活方式與健康報告中談到,中國目前從中學生就開始產生動脈硬化了,這也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得病基礎。因此,阻止了動脈硬化的產生,即在很大程度上就阻止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同時,即使你的動脈已經有了硬化癥狀,心臟已經出現了問題,現在開始糾正你錯誤的飲食,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甚至逆轉你已有的動脈硬化,從而控制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再發生。這也符合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即“亡羊補牢,尤未為晚”。
人在剛剛出生時,動脈壁非常光滑而且富于彈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到長大成人,動脈包括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的硬化過程也已經開始,脂質慢慢沉積在血管壁上,最初為淺淺的條紋,接著發展為斑塊,部分阻塞了血流。如果某一斑塊破裂,凝血機制則被激活,就會引起附壁血栓,當血栓增長到一定的體積后就會完全阻塞血流。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冠狀動脈則造成部分心肌缺血缺氧而引發心率失常、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嚴重時會造成心源性猝死;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腦血管上,則會發生腦血管意外即中風發作。而飲食中有些成分可以抑制體內膽固醇和其它一些脂質的過度合成,同時可以抑制那些引起或促進脂質在血管壁沉積因子的作用。因此,合理膳食,從日常的飲食著手預防心血管疾病,則是一本萬利的事情。哪些食物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呢?下面我們就舉一些例子。
1.魚類
大量事實表明,常吃一些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是預防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非藥物性手段。據荷蘭學者的調查,每日進食28克的魚類,可使致死性心臟病的風險降低50%,美國對一組6000名中年男性和另一組17000名男性進行的25年的追訪調查表明,每日進食28克的鯖魚或85克的鱸魚,使心臟病的發生率降低36%,而且,下降的比例與每日進食的魚的量成正比。丹麥的科學家進行的研究就更為深入,他們對一所醫院連續的40位死亡者進行了病理解剖和生前調查,發現脂肪組織中?3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越多,即生前進食的魚越多的個體,他們的動脈管壁就越光滑,越有彈性,反之,脂肪組織中?3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越少,即生前進食的魚越少的個體,動脈管壁就越狹窄,充滿斑塊,缺乏彈性。
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吃魚要吃?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魚類,魚類中含?3不飽和脂肪酸量最高的是一些寒冷的多脂的深海魚類,如鯖魚、鯡魚、鱒魚、沙丁魚、大馬哈魚、鱘魚、金槍魚等,中等含量的有大菱鲆、藍魚、鯊魚等,其它如龍蝦、貽貝、牡蠣、魷魚、蛤等則含?3不飽和脂肪酸較少。在選擇魚類時還要注意現代工業對魚類的污染,一般海生咸水魚優于淡水魚,體形小的魚如沙丁魚優于體形大的魚。淡水魚中鱸魚、花鰱和白鰱的含量相對較高。另外,吃魚時最好不要吃魚皮,魚皮中儲藏的污染物較多;魚的烹調最好不要用油煎,而是用水煮或隔水蒸,每周吃2~3次?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魚就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不產魚的地方怎么辦呢?可以吃一些植物蛋白,如黃豆就是一種優質蛋白,用黃豆加工的豆制品就是健康食品,黃豆中的脂肪也主要是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我國衛生部提出了“大豆行動計劃”,而美國還有“大豆食品節”,因為他們認為大豆是營養之花,豆中之王,對于降低血脂、血壓有好處。
2.大蒜
大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據報道約有15種之多,這些抗氧化劑可以對抗那些對動脈管壁造成損害使之硬化狹窄的諸多因子,可以抹平動脈管壁的“傷痕”,逆轉動脈硬化的時鐘,甚至逆轉動脈硬化的發生。
印度塔戈醫學院心血管疾病專家伯迪亞教授最先倡導大蒜的作用。他首先在兔子身上進行了試驗,給體內動脈已經發生80%的硬化狹窄的兔子飼以大蒜,發現其體內動脈硬化的程度不同程度的減輕,有的甚至完全恢復正常。對于人類也是如此,他研究了432位心臟病患者,一組病人每天吃2~3瓣大蒜,另外一組病人則不吃大蒜。第一年兩組病人沒有表現出差異,而以后的情況就大大不同了。第二年進食大蒜組病人與非進食大蒜組病人比較,其死亡率下降了50%,第三年下降了66%,非致死性心臟病的發生率也分別下降了30%和60%,同時,血膽固醇及血壓也均有10%的下降。據我國資深血液專家齊伯力教授介紹,進食大蒜最好的方法是把大蒜切成片,暴露在空氣中15分鐘后食用。其實中國人吃餃子時,蘸大蒜末加醋就是一種好的吃法。
3.堅果類
堅果中含有較多的?3不飽和脂肪酸、各種各樣的抗氧化劑、豐富的纖維素和依拉酸,它們可以保護血管壁,減輕氧化劑和膽固醇對動脈的損傷作用。美國加利福尼亞羅馬琳達大學的教授蓋里博士建議,每天進食適量的堅果,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在他一項涉及31208人的研究中,堅果在那些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個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們進食的堅果大多為花生、杏仁、胡桃、榛子等。每周至少進食五次堅果者比每周進食堅果少于一次者死亡率低50%。齊伯力教授指出,吃花生時要把皮去掉,因為花生皮是提高血小板,止血用的,老年人千萬不要吃。
4.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胡蘿卜素及其它一些抗氧化劑,可以保護我們的心臟及血管系統。據美國哈佛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女性每天吃一個胡蘿卜或1.5個白薯,或其它富含?胡蘿卜素的蔬菜和水果,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降低22%,中風發生率降低40%~70%。對已經患上心血管疾病的人,蔬菜和水果也有改善疾病愈后的作用。印度科學家進行了一項追訪研究,研究對象是400名心臟病病人,其中一組在發病后進食低脂飲食,另一組進食富含維生素和?胡蘿卜素的蔬菜和水果,其量達到392克/日,進食的蔬菜和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蘋果、西紅柿、木瓜、菠菜、蘿卜、橙子、蘑菇、洋蔥、大蒜、豌豆、紅棗等,其它還有一些堅果、魚類等。追訪一年后發現,大量進食蔬菜和水果組的病人的心臟再發病率及死亡率比進食低脂飲食組的下降40%和45%之多。因此科學家建議心臟病患者,在心臟病初發后盡快開始正確的飲食,大量進食蔬菜和水果,進食高含量的不飽和脂肪酸,低含量膽固醇的食物,這是開始其新生活的保證。另外,蔬菜中還有紫茄子和黑木耳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好處,紫茄子中富含維生素P,500克中就含3600毫克的維生素P,它能增強體內細胞間的黏附力,提高微血管的抗力,起到保護血管,防止出血的作用。而黑木耳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以預防動脈硬化和血栓的形成。
5.橄欖油
橄欖油是一種特殊的油脂,它含有豐富的不同一般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對于動脈是一種損傷因子,目前,橄欖油被認為是僅有的最安全的脂肪,大量的調查表明,新鮮或經冷凍處理的橄欖油更能發揮保護心臟的作用。
其它具有相似作用的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有:亞麻籽、胡桃、杏仁、榛子、黑芝麻油等。
6.飲酒
一般情況下認為:適量飲酒能夠預防心臟病的發生,而過量飲酒會對心臟造成嚴重的損傷。美國哈佛大學艾里克教授的調查表明:平均每日飲葡萄酒0.5~1杯的男性比不飲酒者冠心病發病率低21%,飲1~1.5杯者則低32%,但如果飲酒超過2杯者,特別是超過3杯時,就會帶來其它不良的后果和疾病,超過5杯時,各種原因的死亡率上升50%。因此,他倡導每日飲酒不超過2杯,這里所指的1杯一般為50毫升。如果是飲用啤酒,不能超過300毫升,而要飲用白酒,最好每天飲用的量控制在10毫升之內。對于適量飲酒能夠保護心臟的現象,艾里克教授認為:適量的酒精可以提高保護心臟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而葡萄酒中的干紅葡萄酒,含有較高含量的抗氧化劑逆轉醇、白藜蘆醇及抗凝成分,對心臟的保護起積極的作用、可以預防心臟的突然停搏。最近,河南民權新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研制的洋蔥干紅葡萄酒和芹菜干紅葡萄酒就是集洋蔥、芹菜和干紅葡萄酒的優點于一體,可以降壓、降脂,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積極的作用。法國人心血管疾病是美國人的1/3,其原因就是法國人有飲葡萄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