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姜原產美洲,學名“菊芋”,因形狀似姜,又是泊來品,故名洋姜。地蠶是我國土生土長之物,因形狀似蠶,生于地下,故名地蠶,又因其晶瑩似玉,一環連一環;故又得了兩個雅號——“玉環”,“銀條”。我之所以把這一洋一土之物放在這篇小文里說,是因為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
一是它們都是多年生植物,也就是農民常說的子孫菜,種下后可以多年收獲。且都是以地下的直塊根供人們食用。二是在吃法上相同,大都是醬食或腌食,味道奇美。雖可熟食,但味道差多了。三是它們都是稀有蔬菜,生長期長。一年只能收獲一次,土地利用率低。不像其它蔬菜一年可以換幾次茬,所以農民們覺得劃不來,都不大愿意種植。只有少數農民在房前屋后種一點,所以在菜市場極少見到它們。下面我將它們成菜的方法介紹如下:
先說洋姜。它的植株像向日葵,開許多小黃花,秋末冬初收獲。將洋姜從地下挖出之后,先將鮮姜洗凈,放到太陽下曬怏,切成兩半,小的可以不切,用鹽揉捏進味,若要吃醬洋姜就放進醬壇子里醬上二十天至一個月即成,口感香辣清脆。若要吃甜洋姜,就將揉好了的洋姜放到壇子里密封,讓其發酵糖化,半個月后,洋姜已經生涎,再拿出來曬幾天,再放到壇子發酵,如此反復三四次,洋姜就已完全糖化,可以食用了。口感清脆香甜,像蜂糖一樣甜,佐酒下飯皆宜,一口咬下去脆生生的,既好吃,又有趣。洋姜也可炒食,但有土腥味,口感差多了。洋姜是一種保健食品,有調節血液中的膽固醇、降低血壓及血糖的食療功效。
再說地蠶。它的植株像柴胡,開白色小花,冬臘月收獲,大小粗細極像蠶蟲,一般9~11節。地蠶的吃法有5種:一是醬食,將地蠶從地下挖出后,洗凈曬怏,用鹽揉捏,投入醬壇之中,醬半個月即食,口感香辣清脆。二是腌食,將曬怏用鹽揉好的地蠶放進陶壇之中密封發酵半月即成,口感酸甜。若拌上一點辣椒粉,滴幾滴香油,則更佳。三是泡食,將洗凈的地蠶直接投入泡菜壇中,浸泡七天即成,酸甜可口。四是做湯,將新鮮地蠶煮熟,加糖做成羹湯,口感甜面。五是炒食,將新鮮地蠶用油鹽佐料炒食,但口感不如前幾種吃法。地蠶性溫,補脾健胃。
記得小時候母親常在房前種一片洋姜,在屋后種一塊地蠶,用農家的衛生肥作底肥,這樣土壤疏松。洋姜耐旱,可以不澆水。地蠶喜濕潤的土壤,遇上天旱,母親就在早晚給地蠶澆些水。每到夏天,房前的洋姜長得像向日葵一樣高大挺撥,開出許多金燦燦的小花。屋后的地蠶也長得蓬蓬勃勃,開出許多白色的小花,成了我家的一道風景。到收獲季節,母親就把洋姜和地蠶挖出來做成醬洋姜、醬地蠶或腌制成甜洋姜、甜地蠶供我們佐餐。父親從田里勞作歸來,常以它們下酒,父親喝一口酒,咬一口脆生生的洋姜或地蠶,再輕輕嘆一口氣,不知是抒發內心的滿足,還是在嘆息人世的艱辛,那神態我至今記憶猶新。后來我離開故鄉幾十年,一直未吃到過洋姜和地蠶,去年臘月我突然在農貿市場上見到了它們,真像他鄉遇故知,勾起了兒時的回憶。
說到這里,我想借傳媒建一言:洋姜和地蠶都是美味佳肴,又有食療功效,可惜農民不愿大面積種植。筆者以為,若能擴大種植,加以宣傳,讓廣大市民了解它們后一定會有廣闊的市場,既能豐富市民的菜籃子,又能為農民開辟致富門路,豈不兩全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