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他所著的《隨園食單》中記載:“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喜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袁枚傾慕蕭美人的技藝,經常購買她精制的糕點饋贈親友。乾隆52年重陽節,年逾古稀的袁枚,特地請人在儀真代購8種花色、共3000只由蕭美人親手制作的點心,運至南京,分送親友品嘗,盛贊不已,著名詩人吳煊特賦詩一首:“妙手纖纖和粉勻,搓酥糝拌擅奇珍。自從香到江南日,市上名傳蕭美人。”還有把蕭美人制作的糕點與唐代名點紅綾餅相媲美:“紅綾捧出饒風味,可知真州獨擅長。”有的甚至把蕭美人制作的糕點比成像黃金一般貴重:“改作貴比金”。
開篇講這個蕭美人的故事,無非想說明人有一技之長,必定能贏得人們的尊重,贏得社會的認同,千百年來,青史留名的高廚里手就是有力的明證。
例如:3700年前的商朝,名廚伊尹烹鵠鳥之羹獻于皇帝湯,并以此印證調和五味,以治大國的道理,湯感謝伊尹,就封他為相,于是伊尹的事跡至今還在流傳。
再如:明末清初反對投降滿清而著名的忠義之士冒辟疆之妻董小宛,治家有方,她做的桃膏、瓜膏、花露、糖食糕點聞名遐邇,她做的芝麻糖至今譽稱為“董糖”。
又如:百余年前四川自貢市有個以賣面條為生的攤販叫陳包包,他以母雞、蹄煨制的好湯煮面條;以炒得松軟的肉糜,芽菜和辣椒為臊子而成的“擔擔面”,享譽海內外。
由此可見,名廚高手隨佳肴美點而名聲流傳,這就使我想起南京西路綠楊村的蔬菜包和干菜包,我每次去買,柜臺前總是人頭簇擁,多次向隅。一次有幸買回家,慣嚼細品,確實不同凡響,那包子摺裥清晰勻稱;餡心蔬菜碧綠青翠;干菜棕褐油亮;吃來鮮醇淡雅,回味芬芳幽香。我邊吃邊想,做得工藝品一樣精美的包子,難道出于“蕭美人”之手?一天我從一位行業中人處得知,綠楊村的維揚名點所以能在上海灘輝煌70年,原來他們有一支28人的制作糕點的隊伍,而且其中還擁有卓文光、張蓉等兩名高級點心師和戴健等中級點心師,居然大多是心靈手巧的妙齡姑娘,讓我從她們的作品中看到蕭美人的影子。
這并非言過其實,那位行家如數家珍地告訴我:綠楊村供應的素菜包子在杭州參加全國烹飪大賽時,榮獲“中華名小吃”的光榮稱號;她們制作的蘿卜絲酥餅在寧夏參加全國烹飪大賽和棗泥酥餅在重慶參加烹飪大賽時,先后榮獲“金鼎獎”。
綠楊村供應的維揚名點的技藝精湛,最讓我信服的是受到了有美食評論家美譽的前國家領導人榮毅仁先生的青睞,他每年五月回上海休閑小住,與家人歡度自己生日期間,指名由綠楊村的烹飪和點心大師負責掭作一日三餐,其中包括三頓正餐及午茶的點心,就是由綠楊村的高、中級點心師負責制作、供應,這些點心既要確保衛生和美味,還要適合榮老的口味,這不僅考驗點心師的技術水平,而且還要求頓頓翻新品種,例如,她們除供應傳統的、盛銷不衰、廣受顧客歡迎的蘿卜絲酥餅、棗泥酥餅、蜜糕、蜂糖糕、小松糕、素菜包、干菜包、千層油糕、赤豆拉糕、筆管雙色條頭糕、三丁包等等以外,為了保證點心有足夠的營養成分,她們冥思苦想,還做出讓榮老夸贊的美點。
點心師想起四百多年前荷蘭萊頓城被西班牙軍隊包圍而斷絕軍糧,軍民以胡蘿卜充饑堅持抗敵終獲勝利,胡蘿卜就成為荷蘭“國菜”的故事。原來胡蘿卜素有明目養神,防治呼吸道感染,調解新陳代謝作用;日本人長壽也與多吃胡蘿卜有關。于是她們就以胡蘿卜榨汁,再和在面中制成點心;此外,她們還做有益健康的米莧包、草頭包、蓬蒿餅等等點心,美味別致,深得好評。
綠楊村有“蕭美人”,我們慕名而去,果然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