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文學博士袁鼎生教授成了最活躍的生態美學研究家。從2002年開始,袁博士已陸續出版了《審美生態學》、《生態審美學》(主編)、《民族生態審美學》(主編)、《生態視域中的比較美學》等生態美學研究著作。這些著作分別在理論、歷史、應用層面拓展了生態美學的研究?!秾徝郎鷳B學》、《生態審美學》屬于理論生態美學方面的重要成果,最近出版的《生態視域中的生態美學》(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屬于歷史生態美學方面的重要成果,《民族生態審美學》則屬于應用生態美學方面的重要成果。綜觀這些研究成果,袁博士的生態美學研究獨辟蹊徑、別具一格,表現出鮮明的學術個性和理論風格。這里,且讓我們細加分析一下其理論學說的系統創新性。
一、方法:生態辯證法
生態美學對傳統美學的超越,從方法論上說,就是生態學方法對美學的介入。
生態學方法中最根本也即最高層次的方法是按照生態系統整體聯系的原則思考問題,“生態系統整體性,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客觀性質。反映這種性質的生態系統整體性觀點是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也是生態哲學的基本點。運用生態系統整體性觀點觀察和理解現實世界,是把生態學作為一種方法即生態學方法”①。生態系統整體聯系,更明確地說是指一個具體生態系統內部各部分之間以及局部與整體之間存在著回環往復的既相克又相生的生態關系,而構成大系統的各個小系統之間以及小系統與大系統之間也同樣是這樣的生態關系,在生態系統的歷史運轉中舊系統轉化為新系統,也是曾有的舊系統整生的結果。生態系統的這種關系用袁博士的話說就是“整生”關系,也就是“生態辯證法”。
許多學者研究生態美學卻不能將生態系統整生關系作為思維方法貫徹到底,往往只是或者機械地強調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平等”,或者片面地突出人類對大自然的依生,結果從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走向了反人類、反社會的另一個極端。世界上各物種間是一種生態關系,人類社會中大小群體間是一種生態關系,群體中上下左右各個體間也是一種生態關系,個體人的生理、心理結構還是一種生態關系。正因此,一個人長成人,就不僅僅依靠與父母的血緣關系,而且依靠種族的遺傳、文化的化育、整個人類心理原型的積淀以及所處自然環境的熏陶,簡單地說,任何一個人都是生態整生的。生態整生的生態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生態系統,其整體都是個體共生的整體,其個體都是具有整體潛能的整體性和整體化個體。當今最尖端的生物技術——克隆就是生態辯證法的確證及其應用。袁博士的生態美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方法論上貫徹了生態系統整生的生態辯證法。無論是闡述中西不同審美場與生態審美場的生成、運轉還是闡述人類整體審美場與生態審美場的生成、運轉,無論是闡述中西審美范式的生成、運轉還是闡述人類審美范式的生成、運轉,無論是闡述一般審美場向生態審美場的生成還是闡述一般審美范式向生態審美范式的生成,袁博士始終堅持了生態系統整生的方法,溢出了濃濃的生態辯證法的味道。在他那里,“生態整生”的思維方法不僅僅是考察、處理人類與大自然關系的方法,而且是建構生態美學理論體系的方法。生態美學是以往各種歷史性的美學理論生態的整生,是美學理論與生態理論的整生。
二、對象:生態審美場
生態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呢?
我們認為,既然生態美學與其他生態理論如生態環境學、生態批評、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等一樣,是因人類生態危機而呼喚生態文明的歷史前提下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那么“有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審美規律”②就自然而然成了生態美學研究家們首先考慮的問題。不僅如此,“人類的生態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系統,它不僅直接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而且表現在人與社會(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身精神世界的關系中,由此呈現出自然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以及精神生態四種不同層次”③,因此,生態美學必然深入到“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動態平衡等多個層面”的研究④。
袁博士的超前之處在于,他還更進一步,要實現審美活動與生態活動完全重合、一體發展的理想。正是基于這樣的美學理想,他提出了“生態審美場”的總概念。他認為美學研究的總體對象不是美而是審美場,生態美學研究的總體對象也不是生態美而是生態審美場。為什么?因為在他看來,任何美都不是現成的擺在那里的,而是系統生成的。審美場是生成美的系統機制,生態審美場則是生成生態美的系統機制。他希望人類能夠一步一步實現生態場與審美場的完全徹底的重合或說整合,形成屬于全人類的全世界范圍的統觀的生態審美場,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又不能否認已經出現了生態審美場,當人們的生態活動與審美活動在一定程度和范圍里重合時就會形成局部的一定意義上的生態審美場。
三、范式:整生之美
袁博士受范式理論的啟發,十分重視審美范式。他認為審美場有一個質態結構,即在審美氛圍的基礎上依次形成的審美風尚、審美理想、審美范式、審美理式構成審美場的質態結構。自下而上是審美風尚生發審美理想,審美理想生發審美范式,審美范式生發審美理式;自上而下是審美理式范生審美范式,審美范式范生審美理想,審美理想范生審美風尚。但是,在他的著作中,無論是對生態美學原理的建構(《審美生態學》)還是對中西美學理論沿著歷史的發展路線進行比較(《生態視域中的比較美學》),對審美范式和審美理想的分析、闡述以及對審美范式和審美理想的歷史發展的邏輯概括、對審美范式和審美理想的中西比較等,都是屬于濃墨重彩的地方。于此可見作者的刻意經營。尤其是《生態視域中的比較美學》,全書總體結構就是按照古代依生之美、近代競生之美、當代整生之美三大范式的歷史發展來建構的,可以說就是對在這三大范式基礎上形成的中西方美學各自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審美范式以及審美范式范生的審美理想的比較研究??梢哉f,“審美范式”是袁博士生態美學研究中僅次于“生態審美場”的核心范疇。袁博士認為生態平衡理念促使人類形成了整生之美的審美范式,并形成了主客體一體化地審美生存與審美發展的審美理想。他認為整生之美的審美范式是當代生態審美觀的標識。只有生態意識和審美意識的共同發展并融合為一體,才可能提出整生之美的審美范式,而只有從整生之美的審美范式出發才能提出主客體整體審美生存、審美發展的審美理想。只有堅持整生之美的審美范式,才能徹底走向生態審美,即真正實現生態審美化和審美生態化的統一。
以上三方面是袁博士生態美學研究的方法、對象、范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袁博士這里,研究方法決定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決定研究范式,實現了方法、對象、范式的三位一體。當代的生態美學研究家中,應該說袁博士是明確提出整生之美的審美范式并貫徹整生之美研究范式的第一人。由于其生態美學研究在方法、對象與范式上都具有創新性,且實現了方法、對象與范式的三位一體,因此,其創新就超越了一般的水平,而達到了系統整體創新的高度。
【注釋】
① 余謀昌:《生態哲學》,33頁,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②③《關于生態美學的幾點思考——〈生態美學〉作者徐恒醇訪談錄》,《理論與現代化》2003年第1期。
④ 曾繁仁:《試論生態美學》,《文藝研究》,2002年第5期。
(李啟軍,文學博士,廣西民族學院中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