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掛水”,又叫“打吊針”或“打點滴”,醫學上叫靜脈輸液。就是將液體瓶掛在架子上,通過連著輸液管道的針頭,將藥液一滴一滴不斷地注射到靜脈血管里,有的地方又稱“掛鹽水”。其實,那些液體除了生理鹽水外,常用的還有葡萄糖溶液、碳酸氫鈉溶液、乳酸鈉溶液、氨基酸和甘露醇溶液等。這種治療措施,用處頗大。
比如一個患者,上吐下瀉,又不進食,身體內的水分和生理活動所必需的電解質丟失很多,勢必引起血壓下降、精神恍惚、四肢無力等癥狀,甚至危及生命。此時如果“掛水”,補充身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患者就可以在短時間內神奇地恢復活力。除此以外,發高燒出汗、因病情或手術不能進食、急性失血或大面積燒傷等,也必須采用這種方法進行輔助治療。
“掛水”不僅能補充水和電解質,也常用來滴注其他藥物。藥物可經肌肉或皮下注射,也可經口服、灌腸、霧化吸入等多種途徑進入身體,但都不如靜脈滴注來得直接迅速,并且全部進入血液,分布全身。在進行搶救和麻醉時,“掛水”保持一兩條輸液通路,可以隨時應急給藥,控制給藥速度。進行某些特殊檢查,將藥物按一定速度滴注進身體內,也要“掛水”。
雖然“掛水”應用如此廣泛,比較安全,但也有一定不良反應和危險性。如液體中可能含有熱原物質,會引起患者寒戰發熱、煩躁驚厥、昏厥,以至血壓下降、死亡。極少數情況下,由于“掛水”開放了本來封閉的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循環系統,給病原微生物以可乘之機,引起敗血癥或病毒感染。液體中加入其他藥物,也可引起過敏反應。老人、兒童和心肺功能不全者,輸液速度過快,可引起肺水腫或加重心力衰竭。外來藥液或多或少會刺激血管壁,引起局部微弱的炎癥反應。時間久了,可誘發靜脈炎或靜脈栓塞,出現疼痛等癥狀。
因此,患病后是否需要“掛水”,也需權衡利弊。一般說來,吃藥、打針(肌肉注射)能夠解決問題的,就不要“掛水”。需要“掛水”時,連續時間也不要太長。但目前看來,“掛水”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濫的趨勢,其原因頗多。
一是過度治療。某些患者不過腹部受涼,出現了幾次稀便,本來飲食上稍加調理,喝點湯水清粥就行了,但這些患者總以為“掛水”好得快些,一個勁兒要求醫生給他們“掛水”。或者,頭疼腦熱,感冒發燒,不超過38℃,也要“掛水”。其實毫無必要。
也見到有少數工傷、交通事故受害者,傷早治好了,既無疼痛,又不發燒,大口吃飯,小盅品酒,仍住在醫院不肯出院。醫生不給“掛水”了,立馬火冒三丈:“為啥停止治療了?若出了問題,一切由你負責!”醫生為了息事寧人,少惹是非,只好給他繼續“掛水”。
二是敷衍治療。有些個體診所,條件不足,設備簡陋,可是為了賺錢,“沒有金剛鉆,照攬瓷器活”,像一些本來應該動手術的疾病,竟然也留下來“掛水”。等掛了幾天“水”后,不起作用,他錢也賺夠了,就說“看來還得去大醫院治療”,推走了事。
還有人認為,“掛水”就算無助治療,也可以補養身體。事實上,“掛水”所用的生理鹽水,其實就是食鹽化在水里,只不過比較純凈,經過滅菌處理罷了。至于葡萄糖水,亦非稀罕之物,我們平常吃下的米飯、饅頭,在腸道內都是轉化為葡萄糖吸收的。一瓶500毫升、濃度為10%的葡萄糖水含葡萄糖50克,大致相當于一個饅頭或一兩米飯。就是價格頗貴的氨基酸溶液,一瓶的營養價值也只相當于半個雞蛋。能吃下飯菜的人,何苦挨針進補呢?甘露醇、高濃度的葡萄糖水,身體并不能吸收利用,它們的作用是由腎臟排泄,在組織水腫時,將身體內過多的水分一同帶出來,更與營養二字搭不上邊。
不看病情濫“掛水”只是一方面,不嚴格選擇輸液場所是另一方面。許多患者為了省錢或省工夫,在醫院、診所開了針,帶回家、辦公室、旅館去掛。不可否認,這樣“掛水”可能比在醫院舒服、方便,但一旦發生前面提到的那些不良反應和危險如何處理?手里沒有相應急救器械和藥品,即使急救車聞訊趕到,也難解燃眉之急。
在此,呼吁各位讀者朋友,不要盲目迷信“掛水”,同時向醫務人員咨詢,仔細了解“掛水”的適應癥,看病時做到心中有數。
據《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