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的開場白
著名作家梁實秋擅長講演,獨具風(fēng)格,給友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師大任教期間,當時的校長劉真,常請名人到校講演。有一次,主講人因故遲到,在座的師生都等得很不耐煩。于是,劉真便請在座的梁實秋上臺給同學(xué)們講幾句話。
梁實秋本不愿充當這類角色,但無奈校長有令,只好以一副無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說:“過去演京戲,往往在正戲上演之前,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上臺來跳跳加官,以便讓后臺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我現(xiàn)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
話不尋常,引起全場哄堂大笑,驅(qū)散了師生們的不快。
蔣子龍的謎底
1982年秋天,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中美作家會議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中國作家蔣子龍解個怪謎:“把一只5斤重的雞放進一個只能裝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辦法把它拿出來?”“您怎么放進去,我就怎么拿出來。”蔣子龍微笑道:“您顯然是憑嘴一說就把雞放進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
金斯伯格贊賞道:“您是第一個猜中這個怪謎的人。”
梁曉聲的回答
一次,英國一家電視臺采訪中國當代青年作家梁曉聲,現(xiàn)場拍攝電視采訪節(jié)目。這位英國記者忽然讓攝像機停下來,然后對梁曉聲說:“下一個問題,希望您能毫不遲疑地用‘是’或‘否’來回答,好嗎?”梁曉聲不知是計,欣然答應(yīng)。
誰知那位英國記者一揚手,遮鏡板“啪”的一聲響,記者把話筒放到自己嘴邊,說道:“沒有‘文化大革命’,就不會產(chǎn)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來究竟是好是壞?”說完把話筒立即伸到梁曉聲嘴邊。攝像機對準了梁曉聲的臉。梁曉聲的形象和聲音將會由攝像機轉(zhuǎn)告給廣大觀眾。此時,無論梁曉聲回答“是”,還是回答“否”,都是笨拙的。但梁曉聲剛才是答應(yīng)用最“簡潔”的一兩個字回答問題的,因此不按照應(yīng)諾的條件回答也不是個辦法。看來對方是蓄意要出他的洋相。在這進退維谷之際,梁曉聲卻不動聲色地說:“在我回答您這個問題之前,我也問您一個問題,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也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好是壞?”
梁曉聲把話筒轉(zhuǎn)向英國記者。
林語堂的幽默
被稱為“幽默大師”的林語堂(1895—1976年),一生著作甚豐,其中最暢銷的是1937年完成的《生活的藝術(shù)》。該書在美國已發(fā)行了40版以上,歷經(jīng)數(shù)十年不衰。
林語堂不但文章好,而且言談風(fēng)趣。有一次,紐約某林氏宗親會邀請他演講,希望借此宣揚林氏祖先的光榮事跡。這種演講吃力不討好,因為不說些夸贊祖先的話,同宗會失望;若是太過吹噓,又有失學(xué)人風(fēng)范。當時,他不慌不忙地上臺說:“我們姓林的始祖,據(jù)說是有商朝的比干丞相,這在《封神榜》里提到過;英勇的有《水滸傳》里的林沖;旅行家有《鏡花緣》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另外還有美國大總統(tǒng)林肯,獨自駕飛機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說人才輩出。”
林語堂這一段簡短的精彩演講,令臺下的宗親雀躍萬分,禁不住鼓掌叫好。然而,我們細細體會他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他所談的都是小說中虛構(gòu)的人物,或是與林氏毫無關(guān)系的美國人,并沒有對本姓祖先進行吹噓,誠然幽默可喜,不愧為中國的“幽默大師”。據(jù)《網(wǎng)摘》
笑話二則
急性子和慢脾氣
張姐是出了名的急性子,而她的男朋友絕對是不慌不忙的慢脾氣。有一次,同寢室的姐妹感嘆道:“真不知你的男朋友是怎么追上你的。”張姐沒好氣地說:“那還不簡單,等我跑了一大圈回來,他還在原地!”
我的家
老師布置作文《我的家》,小華在作文簿上寫道:我的家有爸爸媽媽和我三個人,每天早上一出門,我們?nèi)司头值罁P鑣,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歸。
爸爸是建筑師,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畫腳;媽媽是售貨員,每天在商店里來者不拒;我是學(xué)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雞。
我家的三個成員臭味相投,家中一團和氣。但我成績不好的時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體投地,媽媽在一旁袖手旁觀,從來不曾見義勇為。
據(jù)《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