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的童年缺少禮物,或許你希望看到孩子收到禮物后露出快樂的神情,于是,你和家人時常給孩子購買禮物,小到一顆糖,大到鋼琴、電腦……可是,當孩子的臥室變成禮物間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
壞結果之一:以“禮”待人
(小強,男孩,5歲,幼兒園大班)
我們兩家的老人都非常寵兒子,頻頻給他買禮物,以致兒子5歲時,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對拎著禮物來的客人特別殷勤,“叔叔” “阿姨”叫個不停,如果客人什么都沒有帶,他則無精打采、悶悶不樂。
有一次,我呵斥兒子不懂禮貌,他卻一屁股坐到地上委屈地說:“叔叔不喜歡我,不然為什么不帶禮物給我……”那一刻,客人、我和先生,尷尬極了。
個案分析:給孩子頻繁送禮物,時間長了,孩子會習慣性地以為這些堆積如山的禮物代表著大家給他的愛和肯定。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把愛、金錢、禮物三者混為一談,想當然地把不帶禮物等同于不喜歡他。這樣,會讓孩子忽視禮物的真正意義。
壞結果之二:獎品與付出的等值交易
(沫沫,女孩,12歲,小學六年級)
六年級期末考試前,女兒和我們開價:如果考了前3名就要給她買部手機!還說他們班的同學都有這樣的獎勵,我和丈夫當時就愣了——她才12歲,就知道使用手機了!
最后,對于女兒的這個高要求,我們沒有滿足她。結果,她在考試中居然考了不及格,一追問,她竟然是故意考砸的,還理直氣壯地說:“你們不滿足我的心愿,我就不滿足你們的心愿!”天!女兒居然將獎品與付出當做了等值交易!
個案分析:很多家長為了促進孩子的學業,常常用禮物作為鼓勵。即便是孩子對禮物的要求越來越高,也不加以拒絕,這樣很容易在孩子之間形成一種攀比風氣,同時會誤認為學習是為了家長,取得成績就應當得到“報酬”。因此,給孩子送禮物時,不應給它附加條件,父母應該引導孩子領會“接受”和“給予”的樂趣和意義。
壞結果之三:禮物變成挑撥關系的“毒藥”
(賈成,男孩,9歲,小學三年級)
和前夫離婚后,由于擔心離婚對孩子造成傷害,每一次去探望孩子,我總會帶上一堆禮物。直到有一天前夫對我說:“每當他帶著你的禮物回家,我和妻子總要大吵一架,因為他總說妻子不像親媽那樣疼愛他,還說我是受了妻子的迷惑,所以和你離婚……”
我被嚇了一跳,因為兒子之前也常說我不及后媽好,買的禮物沒有后媽買的多買的貴,并多次以此為借口要求我給他買大量的禮物。難道,禮物成了他挑撥我與前夫關系的“毒藥”?
個案分析:父母離異的孩子為了能得到更多的關愛,可能會扮演一個“墻頭草”的角色,這時,父母應該理智地去對待孩子說的一些“事實”,要適時硬起心腸,暫時“委屈”一下孩子。當孩子漸漸明白自己不能改變父母時,也就會改變他自己了。
你說我說:送什么樣的禮物給孩子好
* 最佳禮物之一:送孩子去旅游
劉先生的兒子9歲,對于禮物,他說:“兒子上個學期考了全班第一,我選擇帶他去旅游,我給孩子買了很多地圖和游記書籍,給他一筆預算讓孩子自己挑選出游目的地。讓我稍感意外的是,孩子通過網絡預先了解了不少西安的歷史文化,而且把行程、住宿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兒子對父親的這份特殊禮物非常滿意。
* 最佳禮物之二:送個出生故事給孩子
戴媽媽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很特別,是她的出生故事。戴媽媽告訴女兒:媽媽生她時非常痛苦,生產的當天,醫生是把媽媽的肚子剖開,把她從里面拿出來的,媽媽流了很多血……女兒聽媽媽講到這里,很急切地問:“媽媽你疼不疼啊?”戴媽媽回答:“當然很疼,但是媽媽很幸福,因為有你。”聽完故事,女兒很乖地說:“媽媽,我幫你捶捶背吧。”
* 最佳禮物之三:送孩子一份“愛心”
盧女士在女兒4歲的時候,送給她第一個洋娃娃,當時她對女兒說:“媽媽希望你永遠珍藏這個禮物,因為這是媽媽對你的愛。”這個洋娃娃直到現在還被女兒珍藏著。女兒10歲的時候,盧女士又給她買了幾條小金魚,盧女士認為,家長送禮物給孩子,不僅僅為了讓孩子喜歡,更要讓孩子學會去“愛”。
據《家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