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歲數的人常有這樣的體會,容易莫名其妙地感到緊張。或者,旁邊的人發現他很緊張,不放松,他自己卻不知道。
中國傳統保健與養生中講,老年人要鍛煉三種“自我觀照”,意思是讓自己變作“第三者”,從旁邊來觀察自己,像是看別人。通常看別人要比看自己更清楚一點。
第一要體察自己的身體處于什么狀態,包括身體的姿勢、動作、肢體是否放松,對冷暖的感受等。養成隨時隨地了解自己身體狀態的習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站,是坐,是走,是睡,借著不斷的“觀照”而讓自己變得輕松、安定、柔軟、優雅。這是身體的“柔”。
第二要“觀照”自己的感受和感覺,如心中升起哪怕是一絲不愉快,便能夠立即、充分察覺到它的發生,它從何而來。除了感受其存在外,還要知曉與這一感受相關的一切可觀察到的“事實”(如同看別人或別的事物),如不愉快是強是弱,是持續的還是短暫的,如果它消失了,則知道它消失了。這是感覺的“柔”。
第三要“觀照”自己思緒、情緒的變化,如:是處于專心致志,還是心煩意亂;是神清氣爽,還是昏昏欲睡;是輕快安詳,還是緊張憤懣;內心是否有貪欲,是否沒有被滿足而惶惶然;是否由于不悅而處于發怒或即將發怒。總之,“觀照”自己心情變化,是為了脫離“執著”(執著者,于事實不明了,卻堅持不放,把自己和別人都弄得很累)。做到這一條,就是情緒的“柔”。
鍛煉以上三方面的“柔”,為的就是要克服老年人生命中的大敵——緊張,使身心均得放松。緊張,有時是先有身體的,易引起情緒的波動;有時則先有心中的郁悶、不滿、壓抑、恐懼,反過來造成身體的不適。當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不安或執著時,身體會以它特有的方式告訴你。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必須學會掌握這種身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由憤懣到發火到最后面紅耳赤、呼吸急促,這已是從最初不易察覺的“不悅”而變大、變強,逐漸演進到不可收拾。人皆有喜怒哀樂,“柔”性好的人在煩惱方起時就能察覺到,從而不任由“非分”的情緒在身體中恣意肆虐。沒有自覺的人,則要到身體受到損害后才發現自己發火了,再去克服就難得多。煩惱很深重的人就是平時人們看到的“活得很累”、“一臉苦相”的人。
身心柔軟下來,心跳和呼吸就會慢下來,生命的消耗就降低了。人到老年,耗能低才能長壽。克服了緊張,身心寬松,靈敏和諧,方能得“大自在”。
愿天下老年人皆學會“觀照”自己,悟到生命的“柔”道。
據《中老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