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探視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友,發現他耳聰目明,身板硬朗,很難看得出如此高齡。
當我問他怎樣獲得老年福時,他微笑著向我介紹了他的養生要訣——“四不看”。即不往前看,不往后看,也不往左右看。我笑問:“你看哪里?”他不假思索地答道:“看眼前,想方設法把每一個今天過得開心。不是有這么個說法嗎?童年的日子按年數,青年的日子按月數,老年的日子按天數嗎?”聽后,細加琢磨,眼前為之一亮:此招不失為一種心理養生法。吾有幸獲得此招,不欲據為己有,秘而不宣,在此公之于眾,愿與大家分享。
不往前看。“夕陽無限好”、“銷魂都在夕陽中”。盡管人們把夕陽人生描繪得那么絢麗多姿,但它畢竟像快要落山的太陽,終究如同深秋的樹葉,變黃、變枯,最后飄離枝頭。老年人如果一味地向前看,看到的更多是步履蹣跚的衰老,輾轉病榻的疾患,形滅神滅的死亡,諸多人生之大不幸。繼而生出來日無多,黃泉路近,“夕陽無語燕歸愁”的心緒,殃及身體。
不往后看。現在的老年人大都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年代,艱難的建設初期和殘酷的階級斗爭時期。他們在這些歷史時期中,身心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和磨難,在進入心理脆弱的老年期后,如果仍時不時地“回首悲涼”,必然會“撫事煎百慮”,陷入凄凄然而不能自拔之中,最終危及健康。
不往左右看。改革開放后,國人收入差距拉大,地區、單位、部門之間生活待遇出現差異,一些過去與自己收入大體相當者,有的人收入驟然大幅上升,高出自己數倍,甚至十幾倍。現在的老年人,在職時正處在歷史的高積累、低分配時期,工作拼命干,工資福利卻有限。如今在職者,一切同政績、職務、職稱掛鉤,工資不停地長,福利不住地增。面對上述現實,不聞不問心也坦然,一看一比,難免心里會生出憂怨和煩惱,致使身心受損。
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人步入老年,需要一種平靜心態。此時如果不停地將視角涉獵社會方方面面,則會觸景生情,易生傷感,增添煩惱。學會自我心理調試,刻意遠離煩惱,保持心理平衡,無疑是老年人獲取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有效方法。
“四不看”妙哉!據《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