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縣移民藍明國萬萬沒想到,2004年底,他將壽衣加工小作坊從董家鎮搬到新縣城僅2個多月時間,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他就融資320萬元,辦起了公司,日子越過越滋潤。藍明國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豐都縣實施的“移民安穩致富工程”。“‘移民安穩致富工程’幫扶隊的同志四次上門動員我搬遷,沒想到這一搬,還真讓我搬進了福窩窩!”藍明國開心地說。
“‘移民安穩致富工程’是被形勢逼出來的!”豐都縣委書記沈文彪向筆者介紹了這一工程的來龍去脈。他說,在二期移民中,豐都縣創造了“六年任務,三年完成”的奇跡。“搬得出”的問題解決了,但“穩得住”的問題隨之而來,部分移民沒有工作,開始不斷上訪。豐都縣共有78萬人,縣城人口接近10萬,1萬多名下崗失業職工的就業問題本就讓人犯愁,作為移民大縣,在新縣城純居民和占地移民中,共有21524人找不到飯碗。“不解決這部分人的生計,不要說發展,就是連穩定都保不住!”沈文彪說。2004年7月啟動的“移民安穩致富工程”,于是成為豐都縣的頭號民心工程。
俗話說安居樂業,但沒有業,怎能安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就談不上發展,更談不上構建和諧社會。基于這樣的認識,豐都在實施“移民安穩致富工程”中,大膽創新,將著力點放在一個“業”字上:一戶有一人就業,一家有一個主業,一個社區有一項產業。
為了做好“業”字文章,豐都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縣級領導任副組長,各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移民安穩致富工程”領導小組。根據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一支支由縣委常委分別擔任隊長的幫扶隊,很快深入到各個移民社區。
“組建幫扶隊不是搞突擊運動,更不是作秀,我們要求幫扶隊員與原單位工作脫鉤,如果三年內產業沒有發展起來,移民的就業沒有解決、飯碗沒有著落,幫扶隊與幫扶的對象就不脫鉤。”沈文彪堅決地說,“我們是破釜沉舟,志在必得!”
抓住一個“業”字,讓移民有事干、有飯吃,豐都縣實施的“移民安穩致富工程”,是一項龐大的穩民、安民、富民的系統工程。到目前為止,各幫扶隊共擬定了49個產業項目,已落實20個“短、平、快”項目,其中2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8個,1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2個,共提供就業崗位665個;已對移民進行技能培訓1100人次,有816名移民找到了工作。今年上半年,豐都又啟動了“千戶門面千戶店”工程,積極打造專業街市,培育社區產業。目前,濱江東路有炒貨一條街,濱江中路有百貨綜合批發一條街,濱江西路有楹聯旅游小商品一條街……隨著各個專業街市的建成,新增移民就業崗位600多個。
“移民安穩致富工程”初見成效后,豐都縣以此為契機,強化了“興工強縣”戰略。沈文彪說,只有打造“投資洼地”,憑借項目拉動,發展壯大工業經濟,才能真正破解庫區產業支撐不足的難題,才能為“移民安穩致富工程”拓展空間。目前的豐都工業,已呈現出了勃勃生機。總投資達8850萬元的海豐陶瓷、歌德陶瓷、魚劍口電站等7個項目已竣工投產,總投資近3億元、可新增就業崗位近3000個的極力服飾、友嵐食品等8個項目已順利開工。
隨著大批工業企業的相繼開工投產,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豐都的財政壓力。但在沈文彪看來,“興工強縣”,其目的在于穩民、安民、富民,因此,他更看重“興工強縣”戰略給“移民安穩致富工程”拓展的廣闊的發展空間,更看重這些戰略和工程給老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樂業才能安居。在豐都,隨著“移民安穩致富工程”的扎實推進,越來越多的移民找到了崗位,找到了飯碗,越來越多的移民,將過上像藍明國那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