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重慶市政府出臺《重慶市財政資金直接補貼農民發放暫行管理辦法》,改變過去層層下撥的傳統做法,取消了中間環節,將6項支農資金納入直補范圍,統一委托金融機構直接發放給農民。
財政資金直補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耕地撂荒現象明顯減少。
但是,據我們今年4月對豐都縣5個行政村的調查發現,財政直補農民政策落實得不夠好。一是宣傳不到位。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很難組織召開村民大會,政策宣傳不到位,更談不上家喻戶曉,農戶申報困難,只能靠村干部上門登記造冊,容易出現疏漏。二是準備不充分。直補資金雖全部劃入了信用聯社財政資金專戶,但鄉鎮上報的直補花名冊由于身份證號碼錯誤,或者因農戶申報姓名與身份證姓名不相符,致使直補資金無法及時撥付到農民的專用儲蓄卡上。三是發放不及時。除市財政計劃生育獎勵扶助直補和縣財政發展再生稻促芽肥補助到位外,去年市財政撂荒地復耕直補及再生稻直補資金,均未發放到這5個行政村的農民手中。四是農民缺乏撂荒地復耕及再生稻種植技術,直補政策產生的經濟效益不明顯。
財政資金直接補貼農民,是一項“民心工程”,涉及范圍廣、政策性強,必須采取積極有效措施,使財政直補農民政策落到實處。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和實施部門,要把財政直補農民資金發放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建立工作領導小組,簽訂責任書,明確責任人,協助信用聯社盡快辦好農戶的直補資金專用儲蓄卡,加強與農戶的溝通,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消除農民對直補政策的疑慮。
加大政策宣傳。各級政府及其主管部門要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財政直補政策,做到家喻戶曉,確保直補對象不多一個也不少一個,直補資金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
做好基礎工作。針對農戶居住分散的特點,要及早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提前做好直補對象戶的申報工作,可采取上墻的方式,將直補申報名冊在每個村民小組集中的地方予以公示,以提高直補政策實施的透明度。
搞好技術培訓。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民進行退耕地、復耕地種植技術的培訓,根據土壤營養狀況和灌溉條件,選擇適合種植的經濟林木、農作物新品種。在發展再生稻上,要著重指導農民預防病蟲害,加強后期管理,提高直補效益。
規范直補管理。財政直補政策剛開始實施,有很多方面還需進一步改進、完善和規范。譬如,采取直補名冊由鄉(鎮)手工匯總上報、縣級主管部門錄入匯總的這種方式,既淘神費力,又容易出錯。可開發專用軟件全市通用,實行以鄉(鎮)為單位進行合計,區縣(自治縣、市)每審核一個鄉(鎮)即兌現一個鄉(鎮)的直補,避免因個別鄉(鎮)資料不準確而影響其他鄉(鎮)直補政策的兌現。
嚴格審核監督。按照“政府制定補貼政策、社會公示、主管部門監督審核、財政部門核撥資金、委托金融機構發放”的原則進行管理。為有利于農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監督,市以及區縣(自治縣、市)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設立舉報電話,建立舉報制度,及時跟蹤調查和糾正公示期間群眾舉報反映的問題,并將核查情況進行公布;各級人大要聽取和審議政府實施財政資金直補情況,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要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隨機抽查和重點檢查。對那些打政策折扣、弄虛作假、虛報冒領的人和事,一經查實,要從重從快處理。
(作者系豐都縣人大財經工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