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東南經濟發展邁大步,令人欣喜。但是,我們也還應當清醒地看到,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渝東南還有一定的差距——該地區集老少邊窮于一體,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低,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夠高。
建國以來直至1980年代末,國家及省(原屬四川省)對該地區極少投入,近40年國有固定資產投資僅2.17億元,年均人平不足2元。劃入重慶直轄市后,該地區得到迅速發展。但是,2004年該地區人均GDP還是只有3342元,低于三峽庫區、渝西地區和都市圈的5004元、9086元和15837元。
渝東南經濟需要跳躍發展,跳躍發展需要新的思路。
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土地、勞力是其中重要的生產要素。渝東南地區地處武陵山區,山地占幅員面積的76%,耕地僅占10.2%,低于三峽庫區、渝西地區和都市圈的14%、25.8%和22%,是一個耕地資源相對短缺的地區。這里多為山區,從事糧食作業反為弱項。但山區擁有丘陵、河谷、平壩地區短缺的濕度、溫差、土質和純凈空氣,可以和應該縮減糧食總量,加大煙葉、藥材、茶葉、水果、錯季蔬菜及珍稀特種養殖類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份額,積極開拓市場,增加農民收入。
以工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渝東南地區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占總人口比重為7.5%,與三峽庫區持平,但低于渝西地區和都市圈的9%和16.6%;就業人員人均第二產業產值1.61萬元,低于三峽庫區、渝西地區和都市圈的2.51萬元、2.96萬元和4.75萬元。渝東南地區的工業發展,應當加快非國有經濟成分發展步伐,構建對地區經濟有帶動作用的大型支柱型企業。除煙業外,重視電礦、食品加工、畜牧加工和林副產品加工工業發展。
隨著渝懷鐵路的開通、舟白機場的建成和公路交通的進一步改善,渝東南地區應重視招商引資的環境建設,要避免一些地方存在的重“先期免費”輕“后期服務”,重“引進資金”輕“人文關懷”的短期行為。在硬環境方面,加強能源、交通、通訊、網絡設施建設,改善水電氣供應條件。
加快以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發展。旅游業是一個投入產出效益好、行業綜合性強、關聯帶動力大的朝陽產業,能帶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餐飲服務、旅游產品開發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要充分利用渝東南地區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眾多的旅游奇觀,配套開發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跡,提煉改造一批景區、景點,擴展旅游環線和專線。積極發展度假、娛樂、科考、探險以及觀光農業、“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的復合型旅游,豐富旅游內涵。抓好黔江民族風俗旅游區和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區建設。就長遠而言,隨著渝東南地區工業的崛起,在傳統的第三產業繼續發展的基礎上,新興的第三產業如信息廣告、銀行保險、公共設施、房地產、咨詢、法律、網絡及文化娛樂產業將有突破性的發展,第三產業可望成為渝東南地區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
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改善窮人福利的決定性生產要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決定性生產要素是人口質量的改善和知識的增進。”目前,渝東南地區這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別突出:近90%為農業人口,并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渝東南經濟要實現跳躍發展就必須減少農業人口,或者加大工業發展力度,走城市化道路;或者開拓勞務市場,向經濟發達地區輸出勞力。這就必須提高勞動力質量,對勞動力進行必要的職業培訓,對農村教育加大投入。
(作者系重慶社科院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