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時任區(qū)財政局局長的李某與某科研所職工王某商定,成立A公司,注冊資本100萬元,其中區(qū)財政局下屬集體企業(yè)B公司出資80萬元、占80%股份,王某出資20萬元、占20%股份。
1995年5—11月,經李某同意,區(qū)財政局所屬國有企業(yè)投資公司以內部往來形式劃入A公司110萬元,用于公司經營,同時李某安排投資公司工作人員將上述款項轉為A公司與B公司往來款。
A公司成立后,由李某、王某等人負責管理,投資公司、B公司均無其他人員參與經營管理工作,B公司和王某也沒有出資。
1995年12月,李某在未對A公司資產進行評估,也未與區(qū)財政局其他領導研究的情況下,與王某等人多次商定,采取簽訂股權轉讓協(xié)議的方式將B公司在A公司的全部股權轉讓給他們私人所有,并用A公司的經營利潤支付轉股金,同時李某親自擬定了B公司以40萬元轉股金將其在A公司40%股權轉讓給王某的協(xié)議。隨后,李某、王某籌資40萬元作為王某應付的轉股金支付給了B公司。1996年1月,李某決定并安排王某等人在投資公司辦理約41萬元的借款手續(xù),用于歸還其籌資款本息。1996年4月,A公司股東變更為王某占60%股份,B公司占40%股份。1997年至1998年初,經李某同意,王某以個人名義支付給B公司的40萬元轉股金全部由A公司賬外利潤沖銷。
1997年4月,李某再次親自擬定了B公司以80萬元轉股金將其在A公司余下的40%股權轉讓給掛名股東W公司的協(xié)議。隨后,李某安排王某等人從A公司賬上和賬外利潤劃款共計80萬元(其中1998年5月支付70萬元?雪,作為W公司所付的轉股金。
1997年7月,李某安排王某辦理股東變更登記手續(xù),A公司股東變更為王某占40%股份,W公司占40%股份,其他人占20%股份(內部實際股份占有分配情況為李某占40%,王某占24%,其他人占36%)。此時,A公司實有凈資產202萬元。
1998年至2002年,李某等人商定多次分配股東紅利70萬元,李某分得30萬元。至2003年7月,A公司資產總額為2140萬元,凈資產為1600萬元。
對本案如何定性處理有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A公司是集體企業(yè)B公司與自然人王某投資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公司與A公司只存在借貸關系,A公司由股東王某等人具體經營管理,公司業(yè)績是他們的勞動所得,李某未參與公司的具體經營活動,其行為不屬違紀行為。
第二種意見認為,李某利用擔任區(qū)財政局局長的職務便利,借用B公司名義,用投資公司的國有資金成立并經營A公司,并采取股權轉讓形式非法侵占A公司所擁有的國有財產,扣除1998年5月支付的70萬元轉股金,實際貪污國有股權132萬元,屬于貪污行為。
第三種意見認為,李某利用職務之便,伙同他人,非法占有國有股權,屬于貪污行為,但應按其占有的40%股份比例認定其貪污數(shù)額為52.8萬元。
A公司的性質以及李某違紀的總額,是本案定性處理的關鍵。
結合李某利用職權,用國有資金注冊成立、經營管理A公司的全過程來看,我們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是:從工商注冊登記看,A公司是B公司和自然人王某共同出資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但是實際上B公司和王某并未出資,而是由投資公司先后注入國有資金110萬元用于A公司的經營活動,并由李某、王某等負責管理,投資公司、B公司均無其他人員參與該公司經營管理活動,按照“誰出資,誰擁有”的原則,A公司屬于國有獨資公司,其經營所得為國有資產。
李某利用職務便利,采取弄虛作假手段,將國有股權轉至私人名下。一是李某安排有關人員將投資公司向A公司的投資款110萬元轉為A公司與B公司往來款。二是李某多次與王某等商量辦法,并親自擬定虛假股權轉讓協(xié)議,找W公司作掛名股東,安排有關人員陸續(xù)用A公司的賬外利潤支付王某等人的轉股金,將國有股權全部轉讓給他們私人所有。
李某主觀上是直接故意,具有非法占有國有股權的目的。李某明知用投資公司的國有資金110萬元成立的A公司系國有公司,經營所得屬于國有財產,仍多次與王某等人商定,采取借用B公司名義、改變賬目、親自擬訂虛假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用A公司賬外利潤支付轉股金、進行虛假工商變更登記等一系列弄虛作假手段,意圖隱瞞、掩蓋A公司屬于國有公司以及他們占有國有股權132萬元的事實真相,同時李某決定多次分配股東紅利且其個人按股份獲得30萬元,進一步證實其非法占有公共財產的主觀故意。
本案屬于共同違紀案件。李某作為區(qū)財政局局長,伙同他人,親自參與、指揮將國有股權據(jù)為己有,屬于違紀集團的首要分子。根據(jù)《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試行)》第22條“對于違紀集團的首要分子,按集團違紀的總數(shù)額處分”的規(guī)定,應認定其貪污公款132萬元,并移交司法機關嚴肅追究其刑事責任,若按股份比例認定李某貪污52.8萬元,極大地減輕了李某應負的法律責任,達不到嚴懲腐敗分子的目的,這是我們在處理本案時應注意的問題。此外,對李某等人利用國有財產經營管理的A公司2140萬元資產也應予收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