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現上級領導有腐敗行為,你會怎么辦?”
如果這是一道寫在試卷上的考題,相信每個人都能作出正確回答。然而如果這道考題不是寫在試卷上,而是需要我們必須用實際行動來作出回答,答案也許會出人意料。
據媒體披露,安徽省近年來查處了18個縣(區)委書記。在他們任職期內,其絕大多數屬下干部對他們的劣跡都有所察覺,有的甚至深知內情、握有證據,但他們都保持了沉默。去年我市共查處廳級領導干部16人,縣處級領導干部265人,其中有179人是黨政一把手。有關部門在查處這些案件特別是一把手的時候也發現,一些干部雖然“知情、有據”,但保持了沉默。
這種不正常的沉默背后,大致隱藏著這樣幾種心態:有的人自己屁股也不干凈,擔心拔出蘿卜帶出泥,當然要沉默;有的人抱著明哲保身的態度,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還美其名曰“沉默是金”;有的人也許曾經向有關部門反映過情況,但沒有引起重視,結果被舉報的人穩如泰山,舉報者卻提心吊膽,甚至被打擊報復,不得不沉默。
不管是哪種原因造成的沉默,對于反腐倡廉都是極為不利的。國人歷來崇尚“沉默是金”,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沉默不僅不是金,而且是禍。面對腐敗行為,沉默就是縱容,一些干部無原則的沉默,形成了腐敗分子腐敗行為愈演愈烈的土壤和氣候。縱觀這些年發生的大要案,即便是那些罪大惡極的腐敗分子,剛開始腐敗的時候,膽子和胃口都不大,有了第一次,見沒有人告發,膽子和胃口就漸漸大起來了。他們自以為能夠“腐而不敗”,哪曉得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結果走上不歸路。于是很多腐敗分子在走上斷頭臺時都悔悟道:“如果當初有人提醒一下,哪怕是早點告發我,我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場!”腐敗分子被繩之以法,那是他們咎由自取,但他們臨死前說的話,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一些腐敗分子“前腐后繼”,的確與這種不正常的沉默現象有很大關系。
要預防和根治腐敗,必須先打破這種不正常的沉默現象。
首先是讓干部群眾知無不言、言而無畏。今年初,中央印發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專門強調了“兩個面向”,即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黨、面向全社會,強調大力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推動廉政文化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促進全社會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風尚。如果真正形成了這種風尚,干部群眾就會知無不言、言而無畏,腐敗分子就會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在這樣一種全黨反腐、全民反腐的高壓之下,即使有人有那個賊心,恐怕也沒那個賊膽。
其次是讓干部群眾言而有用、查而有果。與一些干部不正常的沉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也有不少干部群眾積極舉報腐敗分子,但因為種種原因,一些舉報信如泥牛入海,還有的舉報信居然落到了被舉報者手中,結果讓舉報者遭到打擊報復,這自然讓干部群眾寒心。再遇到類似情況,他們自然就“沉默是金”了。要鼓勵干部群眾打破沉默,有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干部群眾反映的情況。
第三是對于各種“知而不言”的沉默者,要根據實情區別對待。對那些“知情、有據”然而保持沉默的干部,如果本人屁股上有屎,必須順藤摸瓜,“請君入甕”;如果僅僅是為了明哲保身,要進行批評教育,喚醒他們的正義感;如果是因為曾經舉報而遭到打擊報復從此保持沉默,要打消他們的顧慮,保護和支持他們奮起斗爭。
反腐倡廉,人人有責。認真執行《實施綱要》,就要打破這種不正常的沉默現象。一言以蔽之:沉默是禍,實言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