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馬培貴沒有讀過書。去年秋天,他種植的1畝半辣椒收入了5000多元,豐收的喜悅讓這個常年與泥土打交道的文盲也有了詩興,創作了一首《辣椒歌》四處傳唱。
2004年春天,石柱縣悅崍鎮黨委、政府決定在新城村建立辣椒種植示范片。3月的山區春寒料峭,黨委書記向炳成來到古城組,連續三天三夜食宿在村里,動員馬培貴等30多戶農民種植辣椒,和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后,西南農大植物保護學院教授鄧先明、肖崇剛,分管辣椒生產工作的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何志發和縣辣椒辦主任周洪等也多次來到新城村傳授技術、現場答疑。
9月,馬培貴收獲3噸多辣椒,成為悅崍鎮畝產最高的辣椒種植戶。賣完辣椒那天晚上,握著一疊錢,躺在床上的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為感謝黨委、政府的關懷,他根據當地民歌調子編寫了一首散發著泥土氣息的《辣椒歌》:“黨委政府示范片,多栽辣椒多掙錢,辣椒枝上掛滿果,外地商人來搶購……”
唱著這首“自制”的鄉村歌謠,今年馬培貴擴大面積,種了3畝辣椒,預計全年收入可超過1萬元,純收入約4000多元。6月12日下午,在初夏的陽光下,站在辣椒地里,馬培貴有些意氣風發地說:“我曉得我這首歌太土氣,我要請縣上的作家對這首歌進行修改,再找人作曲,爭取把石柱的《辣椒歌》唱得像豐收時的辣椒那樣紅!”
同樣在悅崍鎮,50歲的辣椒經紀人余躍兵今年4月下旬還光榮地出席了重慶市勞模表彰大會。這位土家漢子,以前開茶廠、辦茶園沒賺多少錢,但憑借種植、加工和購銷辣椒,短短兩三年時間,他就實現年產值220多萬元。
2002年,石柱縣開始大規模地發展辣椒生產。余躍兵抓住這一時機,籌集資金從事辣椒購銷,并組織鄉親們成立了辣椒合作社,當年就初嘗甜頭。隨后,他參加了鎮黨委、政府組織的辣椒市場考察團,到成渝等地學經驗,奠定了當好辣椒經紀人的信心和決心。
2003年,余躍兵以每畝200元的價格租了50畝土地種辣椒,當年純收入3萬元。2004年,幾位江津客商來到石柱縣租地近300畝種植辣椒,不甘示弱的余躍兵把種植規模擴大了20倍,租了1000畝地種植辣椒。他考慮到新鮮辣椒不易保管,決定將種植、購銷辣椒這“兩駕馬車”變為“三駕馬車”,新添加工項目,專門加工泡椒和干椒。為此,他投資20萬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廠,年生產能力達到泡椒300噸、干椒30噸,去年實現純收入20多萬元,創稅2萬元以上。
今年,余躍兵的辣椒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在他的帶動下,目前悅崍鎮辣椒種植面積突破1萬畝。
馬培貴和余躍兵只是石柱農民種辣椒致富的一個縮影。2004年,石柱縣辣椒種植面積達到10.25萬畝,產辣椒8.1萬噸,產值達1.44億元,平均每戶椒農收入2198元,人均收入578元,僅此一項,全縣人均增收180元,石柱也成為我市辣椒種植面積最大、年產量最高的縣。
今年,石柱大面積種植辣椒的鄉鎮已達16個,占全縣鄉鎮的50%,辣椒種植面積達到了13萬畝,超過1萬畝的就有5個鄉鎮。
小小的辣椒已“點燃”石柱農民火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