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校長終于學會了“斗地主”這種撲克新玩法。
陳校長在這所中學呆了20多年,由教師起步,而后主任而后副校長而后校長,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階梯地登上了學校最高寶座。
然而,一年零兩個月后,不知什么原因,陳校長突然變成了毫無實權的不再擔任實職的“正校級領導”。
陳校長有了前所未有的輕松。但伴隨而來的是前所未有的空虛和失落。
面對現實,陳校長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抱著不計前嫌、不恥下問、虛心請教的態度,終于向多次被自己批評并扣發獎金的幾個“牌迷”教師學會了“斗地主”。
牌桌上有句通行名言,叫“黃棒手硬”。
陳校長就應了這句話,他一沾上牌就贏。不管是最初打1、2、3元的賭注,還是后來升級了的2、3、5元,陳校長基本能十打九贏,每次都有少說幾元、十幾元,多則數十元的進賬。
陳校長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
這絕不是因為他贏了幾十元錢的緣故,陳校長在全校職稱最高,工資最高,他絕不在乎幾十元錢。重要的是陳校長在“斗地主”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種快感和滿足,尤其是在用“大鬼”打其他牌的時候。
陳校長發現,54張牌中最具殺傷力的牌莫過于“大鬼”了。只要“大鬼”在手,他心里就踏實,就有了勝利的信心,所以,不管牌有多差,他都爭著去抓底,而事實證明,陳校長的認識千真萬確,他基本都能打贏。
處在勝利中的陳校長對“大鬼”特別看重,用得也恰到好處。一般情況下是這樣使用:當牌友的“小鬼”或“2”占牌后,陳校長瞇著眼睛盯著自己的牌裝著沒看見,不哼不叫,等牌友以為“大鬼”不打,抽出一把牌來想溜之大吉時,他突然一挺身,一抬手,迅速地擋住牌友半空中拿牌的手,大喝一聲:“慢,‘大鬼’在此,你想干什么?”然后慢慢抽出紅彤彤的“大鬼”在空中旋轉兩圈,重重打在“小鬼”或“2”上。并振振有詞:“慌什么,慌什么,不懂規矩呀?‘大鬼’都沒說話,你猖狂什么,出什么牌!看清楚,這是法人代表!懂不?一把手!把握全局的,哈哈哈……”然后,帶著喜悅的面孔,把手伸到各位牌友面前洋洋得意地收取自己應得的票子。
陳校長終于在牌桌子上找到了只當了一年零兩個月校長的那種感覺。
然而,三個月后,情況急轉直下。陳校長同樣拿著“大鬼”,同樣威風凜凜打“關節”,但是,他卻無論如何也擋不住十打九輸的態勢了。
陳校長百思不得其解。
一日,與一私交甚厚的牌友上街喝茶,陳校長道出心中迷惑。牌友才解了個中緣由,并說出一番富有哲理的話來:
你最初打牌,剛學,大家自然對你手軟些。況且,你那時才從校長位置上下來,我們也想讓你擺脫空虛和失落,故意輸給你。其實,單憑一個“大鬼”,怎么可能贏一局牌呢?如果單打,“大鬼”固然厲害,但如果若干“2”與其他牌優化組合呢?你一個單“大鬼”能贏嗎?“大鬼”還需要其他牌好并且相互協作,才能取勝。這就像當校長一樣,校長相當于“大鬼”,副校長相當于“小鬼”,中層干部相當于“2”或“A”,教職員工就相當于其他牌,只有“大鬼”、“小鬼”與其他牌優化組合才是勝局啊。
陳校長若有所悟。
從此以后,陳校長戒了牌。
一年后,一本名叫《一個校長的懺悔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的書問世,作者叫“大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