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農村走出來,農民、村支書、農經員、農村金融干部……他對農民懷著很深厚的感情,他說:“農村信用合作社要發展,關鍵就在要為農民打算!”
正是帶著這份情感,2003年初,剛從市農行副行長調任重慶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黨委書記的袁明杰,引領重慶農村信用合作社系統,開始了一場摸石問路且卓有成效的改革。
改革前的重慶農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貸款率近40%,連續3年呈現新增存款市場份額下降趨勢。怎么改?
“三農”問題頭緒多,情況復雜,袁明杰上任的第一招,就是深入基層“摸點”。
他決定一竿子插到底,沒有通知縣級社的領導,直接深入到合川、銅梁、長壽、南川、萬州等地信用社的網點,以普通客戶的身份去辦理存、取款,了解門市人員服務情況,以信貸人員身份深入農戶,了解信用社信貸服務的力度和服務質量。
去年4月,袁明杰在榮昌安富鎮考察時得知,自從當地一個獸醫成為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客戶聯絡員后,當地的農村信貸增加了40%,而且無一不良貸款。
這是個很令人振奮的信息,袁明杰迅即到該鎮信用社調查。他一本本地翻查信用社的傳票,調閱農戶經濟檔案登記卡、農貸監測賬,查閱客戶信用等級評定情況、貸款審批記錄、貸款質量跟蹤情況,并對該社1-4月份的農戶貸款進行了逐筆核查,準確地統計出農貸發放的筆數和金額。
深入實際的調研和分析告訴袁明杰鄉(鎮)信用社一般四五個工作人員,卻要為數千戶農民提供金融服務,某些偏遠的農村信用社更存在干部(員工)留不下來、走不下去、服務到不了位的問題。
這一察訪,袁明杰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選聘農民客戶經理
像那位獸醫,田間地頭都跑熟了,在村民中也有影響,對農村實際情況更是非常了解,當然能勝任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客戶聯絡員職位。
隨即,一個全面推行農民客戶服務經理的計劃在云陽試點,全縣選聘了820名農民客戶服務經理,2004年,這批農民客戶服務經理介紹貸款1.7億元,收回貸款9800萬元,其業績占云陽農村信用合作社存貸業務的三成左右!
初步探索立竿見影。
接著,全市農村信用合作社在云陽召開現場會,推廣農民客戶服務經理的做法。這項在全國首創的經驗,得到了農民朋友的衷心擁戴。
袁明杰深知,農村信用合作社必須經過股份制改革,才能建立起長期良性循環的運行模式。于是他在思考著深化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袁明杰與班子成員一起確立了良好的改革思路:立足“三農”,實事求是。他想的依然是農民——以云陽這樣一個農業大縣和農民收入較低的縣為例,普通農戶們只要投入1000元,就能成為擁有1000股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股東了。
把1元1股、1000股為起點作為社員自然人的認購基點,而法人社員股起點為1萬股。單個自然人持股額最高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千分之五,單個法人投資最多不超過股本總額的5%,自然人持股總額不少于股本總額的50%,其中職工持股總額不超過股本總額的25%。
云陽縣穿上這度身定做的“衣衫”,農戶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既防止了因一股獨大過分追求投資回報,而削弱農村信用合作社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又避免了因內部人控股而出現的制約機制、監督機制乏力的問題。
因地制宜,以廣大農民兄弟的利益為本,在袁明杰和他的“團隊”推動下,各種各樣的改革與創新在全市農村信用合作社系統進行。
僅兩年時間,我市農村信用合作社就奪得存款、貸款余額增量兩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