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筆者來到萬州區鐵峰鄉災民的新居住地——富祥新村,一條直而長的街道兩旁,幢幢新樓里,家家戶戶的大門都貼上了紅紅的春聯,居民們正忙著辦年貨。
“遭了一場大災,我們一家還能住上新房,團圓過年,真的要好好謝謝黨和政府”災民張道英的一席話,讓筆者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數月前那場驚心動魄的災害情景歷歷在目——
2004年9月5日上午8時許,一場傾盆大雨突然襲來,鐵峰鄉吉安村一座巨大的山體在快速蠕動,成片的房屋接連坍塌,轟然作響,頃刻間,數分鐘前還是一派繁華景象的鄉場——民國場,被夷為平地。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情,鐵峰鄉的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山體坍塌之前早有預警。可當撤離命令下達后,鄉場上一些居民懷著僥幸心理,說什么也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黨員干部們十分焦急,挨家挨戶地做疏散、勸說工作。忽然,一塊斗大的石頭,從山坡上滾落下來。情況危急,原鐵峰鄉黨委書記蔣有林,背起殘疾人王立丙就往外跑。共產黨員、社會事務辦公室主任謝家成也立馬背起另一名殘疾人周強成緊隨其后……群眾感動了,在鄉黨委、政府的組織下,開始緊張有序地撤離。
吉安村一組共產黨員、組長張道富,擔負著觀察險情、傳遞信息和聯絡上級組織的任務,當他發現某橋梁公司的一臺挖掘機、一臺推土機、一臺小轎車、兩臺運貨車仍然停放在滑坡險情地段時,立即讓其撤離。公司的老總和工人用懷疑的目光打量眼前這個泥人,“你是誰?憑什么喊我們走?”情急中,張道富大喊:“我是共產黨員,我以黨性擔保。”10分鐘后,價值上百萬元的機車駛到了安全地帶,該路段也很快被滑坡淹沒。而此時張道富自己辛苦經營的鞋廠,連同10余萬元的設備、成品鞋和前兩天剛進的一批材料已被滾滾泥石流吞沒。
原吉安村黨支部書記張定國帶著赤腳醫生羅永均去搶救傷員,途中突遇滑坡,道路裂開一道半米寬的口子,眼看就要把醫生“吞”進去,張定國不顧自己安危,抱緊一棵樹干,一把將羅永均拉了出來。白角村共產黨員、村主任陳人民,忙著在民國場疏散群眾,他的妻子打來電話,叫他趕快回家把一個裝有首飾、現金和貴重物品的尼龍口袋拿走,陳人民回答:“我啷個脫得開身喲!”
在這次大轉移中,千余名群眾無一人傷亡。
死里逃生的400多戶共1250名吉安村村民,轉眼間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災民。鐵峰鄉全體黨員干部迅速行動,設立3個災民臨時安置點和醫療救護站,妥善安置災民的生活,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庚即建立8個監測點,密切關注滑坡災害動態,確保災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鄉黨委書記王久云受命于危難之中,帶著牙膏、牙刷和毛巾,只身一人來到鐵峰。面對慘不忍睹的災害現場,他的心里隱隱作痛,來不及喘口氣,便一心撲在救災工作上。一干數日,天天工作20個小時以上。他聲音啞了、眼皮浮腫了,但他沒有趴下,一個一個檢查現場警戒點,反復叮囑鄉干部一定要加強災后的各項工作。
吉安村代理支書、共產黨員任運芹,在荒山坡上蹲點觀測滑坡險情整整三天三夜。連日里,瓢潑大雨、風餐露宿,他左腳關節炎發作,疼痛難忍。但為了完成測災重任,他咬緊牙關,堅持守候,一直到險情排除才下山治療。醫生后怕地說:“要是再晚點,很有可能留下后遺癥。”任運芹卻沉穩地說:“只要是為了災民,莫說是留下病根,就是有生命危險,我也無怨無悔!”
共產黨員、白角村村民陳勇,為了讓災民張成、張君、張道樹3家14口人有地方住、有飯吃、有衣穿,主動騰出自己家僅有的5間房子,并無償提供食品和衣物,自己卻扶著年老多病的父親遠走他鄉。
在災后重建第一線,只用了短短4個月,一排排靚麗的災民新居就拔地而起,在重建工作中,共產黨員是“鐵打的脊梁”。
已退休的招聘干部、原富強村56歲的女支書謝國林主動請纓,負責已搬到云陽龍塘鄉的陳光朗、楊運華等幾戶災民的安置工作。2004年10月20日,天下著蒙蒙細雨,路格外滑,謝國林帶上安置協議書,搭上“摩的”,前往龍塘鄉楊運華一家的臨時安居點。突然,“摩的”摔倒在地,謝國林被拋出3米多遠,重重地摔在地上,滿身全是泥水。然而,她懷里還緊緊地抱著那只裝有協議書的帆布包。被摔傷了腿的謝國林一瘸一拐來到龍塘鄉。楊運華看到她這副模樣,感動地說:“謝支書,你一心一意為了我們災民,我還能不相信政府給我們選擇的災民安置點嗎?我馬上簽字。”
在災民新村現場工作2個多月沒下過一天火線的副鄉長付世貴,病倒在工地現場,被送到了當地醫療點救治。醫生剛拔掉輸液的針頭,付世貴便從病床上爬起來往外走,被醫生攔住,付世貴握住醫生的手動情地說:“我必須去災民新村建筑工地,你給我把藥開起,我每天吃藥,抽點時間輸液就行了。”就這樣,付世貴帶病堅守在一個共產黨員的崗位上。
…………
在災魔肆虐之際,鐵峰鄉的廣大共產黨員沖鋒在前,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英勇無畏的奉獻精神,感染了廣大災區群眾,增強了黨群、干群的血肉聯系,用一片真情,溫暖了災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