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有形之手”也是“有力之手”。該怎樣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是“運動員”,但可以是“教練員”、“領航員”。打造農產品競爭力,“有形之手”要舞動在政策支持、市場引導和搞好服務上。
在江津,一提起花椒,笑得最燦爛的是椒農們。
1998年以來,該市投資2.5億元,建成全國最大的花椒基地50萬畝。去年,該市花椒投產面積達24萬畝,產椒1320萬公斤,收入4.8億元,椒農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
1980年代初,先鋒鎮一個農民從攀枝花引進花椒樹栽種成功,“九葉青”花椒這個“小”品種也因此引起了當地政府和干部們的注意。
到1999年2月,當地黨委政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動員農民種花椒時,許多農民根本不聽,認為小小花椒既不能當飯吃,又不能當飼料喂牲畜,種來干啥子?
一年半過去了,有經濟頭腦、種植5.5畝花椒的鐘承昌夫婦一年就收入2萬多元的事實擺在大家面前,這時候,人們紛紛開始種花椒了,那些曾罵過干部是“瘋子”的人也不再開腔了。先鋒鎮花椒種植規模逐步擴大。
實踐證明,這確實是一個能夠使農民增收的好項目。經認真考察、論證和分析,江津市政府心里有了底:當地氣候適宜花椒生長,主栽的“九葉青”品種具有果實清香、麻味純正、抗病性強、需肥量少的特點;種植花椒投入少、見效快、效益高,一般每畝生產成本120元左右,種植后2-3年即可掛果,盛產期可維持15年以上,年畝產干花椒可達150公斤,畝產值可達6000元。據統計,全國每年花椒需求量在2.6萬噸以上,國際市場潛力巨大……
就在這時,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東風吹來了。江津市政府順勢制定政策,把具有了一定群眾基礎的花椒納入退耕還林的主栽樹種。
一位林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退耕還林種花椒,每畝政府補貼245元,期限5-8年,種植的當年每畝還有50元的種苗費。種出來的花椒有銷路,還綠化了環境。這樣好的效益,沒有人種才怪呢!”
“兩年來,我種花椒收入12萬元,政府還給我補貼了退耕還林款、種苗補助金1萬多元呢!我們硬是得到了實惠喲!”先鋒鎮花椒種植大戶況海銀激動地說。
在最早退耕還林種花椒的油溪鎮蜂崗村椒林掩映的山坡上,該村四組農民蹇三文感慨地說:“我家4畝多坡地以前種紅苕、玉米,1畝最多收入200來元。遇到災荒年還要倒賠。2000年我種了700來株花椒,去年賣了7000多元。如今,1畝地可收鮮花椒600公斤,每公斤按6塊錢算,每畝就可收入3600來元。除干打盡必要的開支,每畝純收入2000多元,比以前種其他的農作物要強10倍,劃算得很!今年我家又種了200多株,兩年后又可采摘。那時毛起算都可以收入2萬來元。”
該村村主任李澤林告訴筆者:“2000年,我們村1000余畝山坡經過坡改梯土地整治,成為退耕還林試點項目區。當年全村就栽種花椒2000多畝。幾年過去,以前的貧坡坡如今已是滿山疊翠、滿園飄香了。現在,村里漂亮的磚瓦房一幢幢冒出來,村民們家里紛紛用上了彩電、電飯煲、冰箱等家用電器。”
有了產品政府又著手在先鋒鎮楊家店建起了花椒交易市場。如今,這個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花椒市場在花椒銷售高峰期,日銷售干花椒50多噸,年銷售干花椒近4000噸。花椒上市季節,各路卡車一輛接一輛來,在熱鬧的夜間,形成了有名的江津花椒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