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國家工作人員的失職瀆職,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案件時有發生。這個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不負責任
2000年6月,私營企業三和公司負責人陳某找到某區財政局局長李某,要求財政局下屬單位擔保中心為三和公司向銀行貸款提供擔保。同年9月,李某明知三和公司經營狀況不好,欠財政局下屬單位投資公司數千萬元借款到期未歸還,在未對三和公司提供的反擔保抵押物進行審查并辦理相關抵押登記手續情況下,不顧擔保中心有關領導的反對,擅自決定并安排擔保中心與三和公司、華夏銀行重慶分行簽訂協議,讓擔保中心為三和公司貸款2000萬元提供擔保。2001年6月,三和公司貸款到期后仍欠華夏銀行貸款1640萬元,于是李某安排財政局下屬單位道隆公司貸款1700萬元,用于擔保中心替三和公司歸還欠款。由于三和公司向擔保中心提供的反擔保抵押物系虛構,且公司長期經營虧損,資不抵債,處于停產狀態,其對擔保中心的欠款1640萬元已無力償還。
1997年6月,李某在既不了解私營企業東寅公司資信狀況、借款實際用途情況,也沒有安排人員核實東寅公司提供的抵押物及辦理相關抵押登記手續情況下,擅自決定投資公司向東寅公司借款990萬元,借款到期后,東寅公司欠款590萬元無法收回。
李某作為區財政局局長,工作嚴重不負責任,造成2230萬元國有財產遭受損失的嚴重后果,受到了開除黨籍和行政開除處分,并受到了法律追究。
濫用職權
2003年4月,市某國有釀造公司經理汪某個人決定,將釀造公司下屬紅星廠擁有的磁器口正街340平方米房屋的產權轉讓給個體老板唐某,并安排公司設備開發部部長楊某、紅星廠廠長黃某等人具體辦理。經協商并報汪某同意,以2002年3月紅星廠改制時的評估價57萬元為標準,釀造公司于2003年9月以52.5萬元的價格將340平方米房屋轉讓給唐某并辦理了產權轉讓手續。經會計師事務所評估,該房屋轉讓時的價值為167萬元。
汪某在任職期間,濫用職權,違反《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國有資產管理規定,在未報行業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批準,未按規定對轉讓房產進行評估,以及未與公司有關領導和部門集體研究的情況下,擅自決定將167萬元的國有資產以52.5萬元轉讓給個人,造成110余萬元國家財產損失。汪某受到開除黨籍處分和法律追究。楊某、黃某等負有直接責任和重要領導責任的其他5名黨員領導干部分別受到開除黨籍、撤銷黨內職務、黨內嚴重警告、警告處分。
自作主張
2001年6月,巴南區法院通知國有企業市棉麻公司向該院申報對重慶第六棉紡織廠的債權,該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陳某收到該通知后,既未向公司總經理王某匯報,也未按照法律規定向巴南區法院申報債權,導致公司喪失應收重慶第六棉紡織廠810余萬元債權。2002年7月,王某得知公司喪失810余萬元的國有債權后,既未采取有效措施挽回債權也未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1998年6月,市棉麻公司與重慶第二棉紡織廠核對了雙方的往來賬。2000年5月,雙方再次核對了往來賬(棉麻公司的對賬單已遺失),確定公司擁有債權本金780余萬元。2001年2月,王某擔任市棉麻公司總經理后,僅根據賬上反映的1998年對賬情況,認為公司對重慶第二棉紡織廠的債權已于2000年5月超過訴訟時效,便將其作為自然債權管理,且未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2002年7月,公司工作人員從重慶第二棉紡織廠取得了2000年5月的對賬單,王某才得知公司的780余萬元債權訴訟時效應從2000年5月重新計算,但王某仍未采取措施挽回債權也未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2004年6月案發后,調查組根據領導批示,會同有關人員多次同重慶第二棉紡織廠溝通協調,重新核對了雙方的往來賬,挽回了1160余萬元(含利息)債權的訴權。
王某作為公司總經理,不認真履行職責,發現公司債權以及債權的訴權喪失后,既不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也不采取措施積極挽回債權,造成喪失國有債權及其訴權共計1160余萬元,負有主要領導責任;陳某作為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負責公司債權債務訴訟工作,自作主張,造成公司喪失國有債權810余萬元的嚴重后果,負有直接責任。王某、陳某分別受到黨內嚴重警告和留黨察看兩年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