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是個暖洋洋的日子。開縣關坪鄉楊柳村農民彭昌華的家中,也是暖洋洋的。
老彭抽著煙筒,向大家指指點點地介紹他家地里的魔芋品種。從他臉上洋溢的笑容中,完全能夠感覺到種植魔芋所帶來的實惠。他高興地告訴筆者:“以往擔心魔芋賣不出去,現在則不愁了,而且價錢也賣得好。魔芋讓我賺了錢!”
老彭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去年種了近8畝魔芋,收入1萬多元,比起過去,收入大大增加。筆者問他,收入為什么這么高,種子、技術如何解決?老彭回答:“全靠西南農業大學的老師們提供種子、技術和技術指導,只要你按要求做,就沒問題!”
西南農業大學所提供的技術支撐,加上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大學(科研機構)+農戶+基地+公司”的科技推廣種植經營模式。
筆者看到一份開利魔芋食品有限公司與老彭簽訂的合同。按照合同,種子由西南農大指定或提供,西南農大的專家、教授對農戶種植進行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并設立技術咨詢服務專線,然后由公司與專業合作社的社員簽定收購訂單。
開縣屬深山丘陵地區,土地面積廣,山巒互相遮擋,蔭蔽潮濕的傾斜背風地多,有利魔芋輪作換茬,魔芋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多年來,由于受自然條件惡劣、交通閉塞、種植分散、規模不大、品種退化和軟腐病嚴重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產品質量不高、效益不好,魔芋生產始終未能成為山區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一定要打好魔芋“科技牌”,縣委、縣政府組織實施農業部下達的魔芋防病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豐收計劃”項目,得到中國魔芋協會和西南農大大力支持。西南農大與開縣簽訂了《關于共同實施農業部“豐收計劃”魔芋防病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項目合同書》。2002年6月15日,西南農大副教授、中國魔芋協會副會長張盛林還親自到開縣,為開縣魔芋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培訓班的農民上課。
在關坪鄉的魔芋良種試驗示范繁育基地,我們看到,從日本引進的雜交魔芋良種和從武隆引進的白魔芋長勢良好。當地農戶告訴我們:“全靠西南農大的專家教授,是他們不辭辛苦,幫助我們做規劃、搞培訓、引良種、建基地,做試驗示范,面對面地培訓,邊講解,邊操作示范。”
的確,針對老品種魔芋軟腐病較為嚴重的現狀,是西南農大的教授指導引進日本和國內優質魔芋新品種,選育出適合開縣種植的當家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是西南農大的教授教如何選擇土層深厚、半陰半陽,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地,手把手地教保健栽培;是西南農大的教授教如何播種、中耕和施肥;是西南農大的教授教藥劑浸種、病蟲預防。地間休息時,西南農大的教授還向群眾宣傳魔芋標準化栽培的目的、意義,調動農民種植魔芋的積極性。
科技與農戶聯姻,潛力得以開掘,開縣成為了魔芋生產大縣,魔芋面積由2000年的2000多畝擴大到2002年的1萬畝,16個生產基地年產魔芋1141.81萬公斤,新增產值867.83萬元,基地農民人均增收280元,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開辟了新的門路。開縣成了目前西南地區交易量最大的魔芋集散地。
2003年6月6日,日本客人哲成先生一行專門到開縣了解魔芋生產。他深入高山,實地考察了關坪鄉的新元、宏恩等村的魔芋發展現狀,深入農戶就魔芋生產是否符合綠色食品生產標準進行詳細了解。通過仔細考察,哲成先生樹起大拇指說,開縣魔芋種植規模大、環境優,是發展綠色食品的理想之地,表示要進一步加強與開縣的合作,使開縣的魔芋源源不斷地走向日本市場。
如今,開縣的魔芋走出了國門,漂洋過海,踏上了掙外匯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