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給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送了句“順口溜”:“廟子很小神靈很大,機關不大架子不小。”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他們邊學邊查邊改,局機關黨委書記周呈國說,對照先進性標準,解剖自身差距,就是要立說立行。
一改“當老爺”。過去到企業去審查、檢查、服務的時候,往往是車接車送、管吃管住。偶爾,企業還要送點紀念品。針對這個問題,質量技術監督局積極解決執法裝備,為有關處(室)配備車輛,解決下企業檢查工作的交通問題,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執法人員的工作作風。質量監督處處長王承說,質量技術監督的工作涉及面廣,消費者投訴、食品安全監管、化學危險物品監管、打假等,工作較繁瑣。過去消費者投訴產品的質量問題,找不到投訴電話,有的要專程到局里來,很不方便。為此,局里投入近千萬元,建立了12365投訴中心,每個區縣配備12365執法車,接到群眾投訴,一般當天就能到現場。
二改“找麻煩”。由于統計分析質監業務,需要收集有關數據資料。個別同志自己頭腦不記,資料不存,給企業找了不少麻煩。為解決這個問題,質量技術監督局投資建設了局域網和互聯網站,機關每人一臺電腦。與區縣局和直屬單位實現了數據信息網上傳輸,使信息資料傳遞及時,長期有效保存。
三改“添亂子”。過去,在行政執法中曾出現有不按計劃抽檢、不按標準收費、不按程序處罰、不按時到場和不聽基層申辯的現象,使下級或企業有時無所適從。為解決這些問題,質量技術監督局建立了行政許可制度和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將所有行政許可的項目、程序、收費標準、年度計劃、辦理時限在局辦公網和互聯網站公示,理順了工作程序,使企業對規定一清二楚。
四改“超時間”。由于過去的告之制度規定不健全,出現了申請無回音,辦證時間長、程序多、效率低的問題。例如生產許可證的申報,過去,審批天然氣加氣站要蓋178個章,涉及十幾個部門,從建站到使用,要花1年時間。為解決這個問題,局里下放部分權利,使區縣企業可以在當地有關部門申請。市里通過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實行聯合辦件,減少了審批環節。以前層層審批時,城口的一個企業要辦證,首先要來局里拿申請書,回去按廠里實際情況填表后,還要再到局里交表,經評審通過后,還要第三趟來局里,領取證書。現在,他們將全部資料都在互聯網站上公布。企業可直接下載申請書,打印填寫后,郵寄到局里,待辦好證后,通知企業到局里領取,一次完成,省時省事。
五改“守衙門”。以前,由于辦公條件有限,機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讓基層來辦事的人感到走進機關辦公室很難堪。為解決這個問題,質量技術監督局為每間辦公室配備了沙發、熱水器。使來辦事的人有凳子坐,有熱水喝,有問有答,感覺到了溫暖。所有業務受理,統一在報件大廳進行,一個窗口對外,還推行了“首問責任制”,提高辦事效率和質量。計量所確定了“立等可取”制度,下級和企業的同志來辦事,盡量當場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