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績效評價辦法實施
《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日前開始實施。該辦法旨在加強對中央企業的財務監督,規范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工作,綜合反映企業資產運營質量,促進提高資本回報水平,正確引導企業經營行為。國務院國資委今后將按照優、良、中、低、差5個等級對中央企業進行綜合績效評價,評價結果將成為央企負責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參考指標。
(于飛)
國資委清查產權交易商業賄賂
國務院國資委明確要求中央企業從今年4月初至9月底用半年時間,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及其配套文件的規定,對2005年以來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中的不正當交易行為進行自查自糾。具體自查內容:一是檢查國有產權轉讓進場交易情況,包括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是否在國資委選定的產權交易機構中進行,符合競價條件的產權轉讓項目是否通過競價方式進行交易,直接采取協議轉讓方式轉讓國有產權是否符合《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二是檢查國有產權轉讓過程的規范情況,主要是內部決策、轉讓行為批準、清產核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信息披露、交易方式、價格確定、合同簽署、價款支付以及產權變更登記等環節操作是否規范。三是檢查國有產權轉讓中管理層受讓情況的合規性。四是檢查在產權轉讓過程中維護企業職工合法權益的情況。國資委將成立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由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李榮融任組長。國資委要求,各企業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的具體方案、產權交易環節的自查自糾工作報告,分別于4月中旬和10月初報國務院國資委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辦公室。
(方強)
我國將研究起草循環經濟法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研究起草循環經濟法,完善政策機制,推進結構調整,以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從7個方面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一是加快立法進程,研究起草循環經濟法,抓緊制訂相關專項法規;二是加強規劃指導,組織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三是推進結構調整,根據資源環境條件和區域特點,合理調整產業布局,按照循環經濟要求對開發區和重化工業集中地區進行規劃、建設和改造;四是加快技術創新,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五是完善政策機制,通過財政、稅收、價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六是抓好示范試點,通過試點,探索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環經濟的先進典型;七是加大宣傳力度,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
(施樂)
央企主要產品無專利、無商標情況較嚴重
根據調查,中央企業及所屬子企業中有50%以上的企業主要產品及其工藝沒有專利技術,40%以上的企業主要產品沒有注冊商標,相當程度上存在著“有制造無創新、有創新無產權、有產權無應用、有應用無保護”的現象。此外,在科技投入上也明顯不足。發達國家大企業研發費用一般不低于銷售收入的5%,而中央企業僅為1.5%。在消化吸收經費方面,我國工業企業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費用的比例為1∶0.06,而韓國和日本企業這一比例為1∶5-1∶8。對此,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示,推進企業自主創新,一定要通過完善政策,提供良好的自主創新環境。為此,國家將進一步完善央企負責人業績考核體系,在規范科技投入范圍的基礎上,將部分科技投入視為業績利潤;根據科技型企業承擔國家和行業共性技術研究的任務量,適度調整基本指標和分類指標的權重;在規范非經營性資產統計的基礎上,對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實施分類考核。今年,央企還將探索建立科技型、設計類企業以經濟增加值為中心的中長期激勵與約束機制;在對央企負責人試行中長期激勵的基礎上,注重對管理與技術骨干的中長期激勵,逐步建立起央企價值最大化的考核與分配相結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在高科技上市公司將探索建立試行股票期權等中長期激勵機制;在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化轉制院所組織開展股權激勵試點;在科研、設計企業探索試行崗位分紅權、股份期權等改革試點。此外,國資委還將研究制定在年度或任期考核體系中設置技術創新特別獎勵的政策以引導和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氛圍。(徐可珂)
三大差距使中國進入知識產權糾紛高發期
一是人均數量差距。以發明專利為例,據2005年統計,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超過17萬件,在世界上能排到前四位,但人均專利擁有量世界排名則在八九十位,非??亢蟆6谶@17萬件中,還有一半來自外國公司,主要是跨國公司。美國在中國申請專利,每年的增長量都超過20%,2005年申請量已超過2萬件。二是質量差距。在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中,發明專利的含金量較高。我國個人和企業申請的每100件專利中,發明專利只占18件。而國外的申請,每100件有86件是發明專利。我國個人和企業申請的發明專利中,最集中的領域是中藥、非酒飲料、食品,前3位都是吃的喝的,第四位是中文輸入法,這四類專利共占79%,而國外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于高科技領域。三是中國許多企業沒有專利技術。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占約萬分之三,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有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多數企業處在有“制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狀態,甚至靠仿造過日子。上世紀80年代,美國“337調查”的主要對象國是日本、韓國,近幾年隨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337調查”成為繼反傾銷調查后中國產品出口美國的主要路障,美方已啟動的111個調查中有1/3以上涉及中國,索要專利費用和賠償額動輒數以億計。吃一塹,長一智。過去幾年,我國一些企業在知識產權爭端中也開始學會應對,比如去年1月,歷時近3年的美國勁量公司狀告中國電池企業的337案件終有結果,我方勝訴的關鍵是中國電池企業在無汞堿性電池方面擁有自己獨立的知識產權。我國有關管理部門強調,引導監督企業大力發展自主知識產權、自覺保護知識產權、形成良性約束機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環節。(張秀文)
2006年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國位列19

由瑞士洛桑管理學院近日公布的“2006年世界競爭力年鑒”顯示,中國大陸競爭力躍進了12名,從去年的第31名上升至第19名。而中國臺灣地區一向引以為傲的競爭力卻亮起紅燈,排名從第11名降為第18名。中國香港特區保持全球第二,僅次于蟬聯榜首的美國。 (寧靜)
中國建成創新型國家約需10年
創新型國家對外來國家的技術依存度要低于30%,而主要的創新型國家,如:美國、日本在10%,但我國目前為50%左右,我國還有20個百分點需要跨越。另外,科技對經濟增加值的貢獻率,創新型國家能達到70%以上,美國達到80%多,而我國目前經濟的驅動模式,主要是要素投資的拉動,因而我國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不足40%,僅39%。還有,創新型國家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平均在2%以上,而我國2005年科研資金投入只占GDP的1.3%。我國將在2010年將這個比例提高到2%,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要投入。故此,我國專家預測,中國要建成創新型國家大約需要10年左右。(喻蘭)
國內鋼材價格有望回升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日前表示:2006年國內鋼材整體價格有望企穩回升。據悉,由于建筑、機械、輕工、汽車、煤炭、造船、集裝箱、石化8個主要用鋼行業快速發展,今年其鋼材消費量合計將達到3.692億噸,比2005年增加4238萬噸,增長12.97%。2006年國內粗鋼產量預計將達到3.92億噸,同比增長11.3%;鋼材產量預計將達到4.40億噸,同比增長10.9%,而鋼材消費量有望達到4.5061億噸,同比增長12%。因為鋼鐵產品增量和增速比2005年將有所回落,加上市場需求旺盛,2006年國內鋼材價格整體有望企穩回升。 (易莎莉)
中國電力市場蘊藏巨大環保商機
到2010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6億千瓦,意味著在2005年—2010年間,我國每年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3300萬千瓦。巨大的需求推動著電力投資熱一浪高過一浪。而火電企業是我國的“污染大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嚴重污染環境,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據統計,未來10年內,我國至少有4000萬千瓦以上的火電裝機容量需要煙氣脫硫脫硝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加快實現火電企業煙氣脫硫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以促進我國電力環保產業的發展。(姜鴻)
我國煤炭產能潛在過剩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負責人日前表示,2006年中國煤炭供需形勢總體趨于平穩,但存在產能潛在過剩的傾向。根據預測,2006年中國煤炭需求量大約為22.5億噸,其中包括國內需求量21.7億噸以及8000萬噸出口量,而煤炭產能將達到22.6億噸,供略大于求,但實際的產量有可能會更高。因此,煤炭產能出現潛在過剩的傾向將是今年煤炭行業面臨的比較突出的矛盾。 (羅樂)
新會計準則考驗企業
財政部正式發布的39項企業會計準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企業執行,其它企業鼓勵執行。業內專家表示,新會計準則數量大,要求會計處理的方法越來越復雜,這對財務人員要求大大提高,從新會計準則發布到實行這段時間內,將對企業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據了解,我國目前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著較大差異,很多地方還存在著缺陷。國際會計準則有40多個,而我國只有十幾個,在企業合并、職工福利義務、金融工具、所得稅等很多方面還是空白?,F行準則對一些重要的會計信息,如: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每股收益的計算方法等尚無要求。這次發布的新會計準則,在這些方面都進行了完善。(肖瀟)
數據
今年一季度,中央企業生產經營保持了穩定快速增長,完成增加值5119.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9%,實現利潤1569.3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41.4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1%,同比增長19.2%。中央企業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有111家。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共生產原煤6726萬噸,同比增長14.2%。五大火力發電企業完成發電量248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1%;電網企業加大跨區送電力度,保障電網安全,完成售電量45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2%。石油石化企業累計生產原油5112.6萬噸,同比增長6.1%,生產天然氣161.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8.3%;國內加工原油6851.5萬噸,同比增長5.4%。水運企業完成運輸周轉量5900.7億噸海里,同比增長7%;航空企業完成運輸周轉量51.8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3.3%。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 998億元,同比增長20.2%。機械、建筑、石油石化、礦業、電子等企業增長較快,實現銷售收入分別同比增長39.1%、38%、26.4%、26.1%和23.7%。石油石化企業國內銷售成品油4420.9萬噸,同比增長5.8%。汽車企業共生產汽車80.8萬輛,同比增長26%;銷售汽車78.4萬輛,同比增長27.8%。一季度,中央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07.8億元,同比增長27.7%,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平。
(以上數據由本刊資料室提供)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