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從事過煤炭行業下井工作的人都知道,以培訓的方式來提高礦工的素質,這里所提到的素質強調的是思想素質、技術素質和身體素質,而往往忽視了礦工自身的心理素質。雖然,思想素質、技術素質、身體素質必不可少,但它們都要受心理素質的制約,這一點非常重要。因此,培養礦工良好的心理素質十分必要。若從煤礦安全生產大局方面講,除了井下必備的安全設施外,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確是保障礦工人身安全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隱形保鏢,因為人的安全行為與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關。換句話說,煤礦安全管理,對人的管理是核心,因為人的因素是主導,人,才是煤礦事故的總導演和實施者。
在安全生產的管理中,煤炭企業應切實由“事后追查為主”轉變為“事前預防為主”,并按照人的心理規律和客觀規律制定安全預防措施,合理地引入和運用心理學這個手段來更好地為煤礦安全化管理服務,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安全管理體系。煤礦發生事故,除了環境和設備誘發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為事故,即責任事故。要克服人為事故的發生,就必須要運用安全心理學的原理,培養礦工良好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形成強烈的“沒有安全就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的安全意識,從而減少不安全行為的出現,以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
要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的關鍵是人,而作為個體的人又有許多心理活動。因此,只有在煤礦安全上適時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方可抓住安全生產的關鍵環節——人及其心理因素,才能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預見性和主動性,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從而促進煤礦安全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和人性化的運行。
據《工人日報》報道,目前,針對煤礦工人心理問題和情感問題突出的矛盾,重煤集團開設了心理咨詢室和社區幫教室,為礦工排憂解難。據了解,重煤集團打通一礦開設心理咨詢室已近半年,每周三礦領導輪流接受礦工咨詢,目前自愿來咨詢的礦工已達1 000人次以上,最多的時候一天有上百人。
而濟寧礦業集團運河煤礦在這方面雖然沒有直接開設礦工心理咨詢室,但卻巧建“職工之家”,對礦工進行了“層層滲透”、“悄悄撫慰”,也起到了良好的心理疏導作用。筆者在濟礦集團運河煤礦綜掘工區了解到,綜掘工區“職工之家”積極發揮“小議會”作用,打造“民主之家”;發揮“小擂臺”作用,打造“安全之家”;發揮“小后勤”作用,打造“溫馨之家”;發揮“小課堂”作用,打造“學習之家”;發揮“小家園”作用,打造“富裕之家”。特別是“溫馨之家”,還特意實施了“七必訪七必到制度”:即職工傷病必訪必到,職工家里有紅、白、大事必訪必到,職工鄰里糾紛必訪必到,職工受到獎懲必訪必到,職工過年過節必訪必到,職工有情緒必訪必到,職工遇特殊困難必訪必到。該礦盡可能多地關注礦工的心理問題,真心實意地為礦工解壓釋負,坦蕩無私地與他們溝通心靈。因為礦工在工作之余也常常會涉及到為人處事、家庭困擾、鄰里不和等問題,這些又恰恰會給礦工的心理帶來壓力和反感,如果礦工把這些壞情緒帶到工作中去,在實際操作時就極易出現差錯,就會給煤礦安全生產帶來威脅和隱患。
筆者通過對濟礦集團運河煤礦、落陵煤礦、陽城煤礦等幾十個班組的調查發現,有少部分新礦工的安全心理素質較差,對安全的動機激勵認識不一致,這就需要我們對這小部分礦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心理培訓和矯正。
實踐證明,在緊張、危險、潮暗的工作環境中,心理素質強就會激發斗志、振奮精神、增強信心、臨危不懼,礦工的技術素質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并能更快更好地處理險情,確保生產安全和人身安全。因此,我們要對礦工開展好安全心理培訓。從心理過程、特征和狀態看,礦工們普遍存在僥幸、麻痹心理,這是安全生產的大敵。各級安全管理者有必要引導礦工的個性去適應和服從安全工作目標,在安全管理上應發揮人的個性。而安全動機是推動礦工進行安全生產的一種內部動因,推動員工積極注意安全,讓安全精力達到高度集中,使之成為一種定向力量。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