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信用信息記錄、信用產品使用、失信主體懲戒三個關鍵環節,上海現已初步建成針對個人和企業的兩個信用聯合征信體系。
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一種誠信經濟。缺乏誠信不僅會使社會公德喪失,而且會大大提高市場交易的成本和風險。據統計,由于在經濟交往中缺乏誠信,我國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00多億元。
上海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著力于信用體系建設,并取得階段性成果,不過,其信用體系建設的目標和重點,只是局限于個人信用和企業信用兩個方面,而缺少了重要的乃至首要的一個環節——政府的信用體系建設。實際上,我國其他地方、其他行業的信用體系建設也存在類似問題,一說到信用,首先想到的是企業和個人,而對政府信用關注不夠,致使政府信用體系建設處于“空白”狀態。事實上,在社會轉型期,不守信問題不僅存在于企業和個人,更存在于政府身上,政府守信比企業和個人守信更為重要。
單個人不講信用,損害的只是一個人的信譽,以及與之交往的個人或單位的利益,而政府朝令夕政,損害的則是一個地方的整體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并往往損害千萬老百姓的利益。譬如,前些年一些省市為了解決積壓房產問題,出臺了“購房入戶”政策,并允許外地購房者的子女在當地就學。可是這些年,為了堵住“高考移民”,這些省市又相繼出臺了相反的政策,政策一年一個樣兒。再譬如,一些地方政府由于領導換屆,下屆領導班子往往隨意將上屆領導班子的決策推倒重來……諸如此類的政府不守信現象,充分說明需要一套完善的信用體系來規范政府誠信。
要打造信用政府,其關鍵是加強政府的契約觀念和平等意識。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相當于政府向老百姓作出的承諾,也相當于政府與老百姓之間制訂的協議或契約,遵守這個“契約”,不僅是老百姓的義務,也是政府的義務。
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一個信用政府,便不可能建設一個信用社會。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切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