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打工,他們的孩子也猶如一棵棵小草,隨父母從天涯海角、窮鄉僻壤遷移到都市生長。可是,對這些幼嫩“小草”的培育和教育,卻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民工的孩子隨父母從農村來城市,他們想學數理化,想念ABC,也想用普通話讀課文。他們是弱小的、貧困的,他們是都市化進程中的特殊群體。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外來流動人口中學齡兒童有200多萬。有調查表明,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們,作為進城務工者的第二代移民,有專家預測,他們已經很難再回到農村的土地上,他們的將來有大多數人會成為一名城市的建設者。
從農村到城市,他們最大的愿望是想和城里的孩子一樣生活和學習
夏冬青曾是民工子弟學校杭州明珠實驗學校初中部的一名初二學生。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她不得不離開寄托著她太多夢想的校園。2005年1月,一個周末傍晚,剛連續工作了16個小時的爸爸因長期勞累過度,突發心肌梗塞離開了人間。家里的“頂梁柱”倒了,杭州是呆不下去了,無可奈何的媽媽只好帶著夏冬青和她的弟弟回到了老家安徽農村。臨走之前,夏冬青對班主任宋老師說她舍不得離開學校和同學,走之前一定要回教室看看。流著淚的夏冬青在教室門口足足站了二十多分鐘后,無奈地含著淚走了。
夏冬青的故事給同班同學帶來了很大的震撼。這些跟著爸爸媽媽離開家鄉的孩子們,他們中很多已經意識到,自己能坐到這個教室里,父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能在城市里讀上書,他們比家鄉的同齡人、比在城市中同樣來自外鄉卻還沒能讀上書的同齡人要幸運得多。因此他們更懂得了“珍惜”二字。
同班的小琴至今保持著和夏冬青的聯系。小琴來自麗水,爸媽在城里打工,把她和弟弟接到這里。她說自己小學時曾和城里的孩子同過班。“剛開始大家都玩在一起,等到年級高了點了,就開始有不一樣的感覺了。”雖然沒有受到明顯的歧視,但春游時城里同學帶的東西比自己多,下了課他們有家長用車接,漸漸地城里孩子和外來孩子就分開玩了。
“這里好!大家都一樣。我們還喜歡各自說方言,讓大家猜是哪里的口音。”
杭州明珠實驗學校的宋老師,說起這些民工孩子非常感慨:“他們比一般城里的孩子懂得珍惜。他們的生活很艱苦,還要幫家里干活,但只要一有機會就看書,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需要付出比城里的孩子多得多的努力。”
宋老師說他每去一次家訪,都要難過半天。“他們和他們的父母太不容易了!”有時看見的是在小得不能再小的出租房里,擺著5張上下鋪,孩子得趴在下鋪床沿上做功課。有的孩子住的工棚像個車棚,孩子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在狹小的棚子里學習和休息,自己就在外面搭個帳篷睡。遇上節假日,孩子們很多會回到學校看書,學校則盡力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資料。父母對他們的教育也很樸素:只有讀好書,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不會重復父母的命運。
孩子們有許多夢想,夢想著長大當老師、主持人、演員、飛行員、海軍……但是,孩子們最大的愿望是想和同齡的城里孩子一樣生活和學習。
“杭州真好,西湖真美!”小琴說。
如何讓農村孩子享受平等教育權利,政府正為之努力
如今,在浙江許多地方,民工的子女可以在城里上學了,杭州市的一些公辦學校,也向民工子女敞開了大門。這無疑是一件好事,其意義非同小可。
但是,好事如果不去用心辦好,也會變成壞事。目前的情況是,民工的子女進城后,有的上了公辦學校,更多的卻只能在城市私立學校乃至民工自己辦的學校上學。這些學校和公辦學校相比,各方面的條件之差,用天壤之別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簡陋的校舍,不合格的教師,不健全的教學制度,有的連學校都被判定是“非法”的,只能偷偷摸摸地教,偷偷摸摸地學。
“近年來,我們為民工孩子的讀書問題,應該說是動足了腦筋。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不僅讓這些孩子有書讀,還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和城里的孩子一樣讀好書。”采訪中,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處處長程笑君這樣告訴記者。
根據有關部門去年的不完全統計數據,目前僅杭州地區的適齡外來民工子女就有6.5萬人。
市教育局的相關同志告訴記者,由于杭州市還沒有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統一管理辦法,民工子弟的就學問題,具體由各個城區教育局負責,每個區根據區內民工子女的總量和流動情況采取相應的辦法,市教育局宏觀上進行調控。其原則是:以公立學校的隨班就讀為主,專門的民工子弟學校為輔,如果上述兩種途徑均不能解決,再由各區的教育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統籌安排。總之,盡量保證適齡民工子女有書讀。
以杭州市蕭山區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蕭山有48萬外來務工人員,帶來了2萬多個子女,已在校接受義務教育有20632人。在這些孩子中,在當地公辦學校插班就讀的有8863人,在已經批準的3所專門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就讀的有4346人,而在未經批準的8所學校就讀的有6423人。
近年來,不合格的“民工子弟學校”應運而生。蕭山區曾先后出現了15所未經相關部門批準的這類學校,經采取措施取締后,目前還有8所。
這并不是個個別現象。這些沒有辦學資格的“黑校”何以存在?
有關專家分析,這是短時間內“供”與“需”之間的失衡給這些不合法的學校提供了“機會”。“存在即合理”。拿蕭山區來說,來到這里務工人員逐年增長,而蕭山目前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又相對不足,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集聚的城區及周邊的新街、寧圍等鎮,可挖掘的教育資源貧乏,公辦學校根本無法接納,于是這些人員的子女無法全部由正常渠道吸納入學。來城市務工人員主要來自經濟相對落后、文化相對閉塞的偏僻農村,他們普遍希望送孩子到被他們稱為“自己的學校”——民工子弟學校去讀書,但目前這樣的合格學校很有限。
“舉辦者無承擔風險的能力;師資隊伍素質不高,有些教師甚至沒有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安全隱患嚴重;財務管理混亂,一旦舉辦者攜款走人,將后患無窮。” 蕭山區教育局成教科有關負責人列舉了這種“黑校”的種種缺陷。
而從另一角度統計的數據,讓蕭山區教育局的負責人更無法輕松。據了解,外來務工人員帶來的子女,2002年約1萬人,2003年約為1.5萬人,到2004年春已超過2萬人,目前每年約以30%的比例在增加。一旦妥善解決了這些孩子的入學問題,就會吸引更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把還在家鄉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子女帶到城里讀書。蕭山區教育局預計,到2008年,蕭山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數量將超過5萬。
怎么辦?如果簡單取締這些“黑校”,同時帶來的問題是許多孩子的教育就被擱置起來。
記者從蕭山區教育局了解到,他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在今年暑假前對現有專門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校進行一次全面的整頓和清理,然后給出兩條路:符合標準的及時審批,不符合標準的責令停止辦學。
但規范的同時是不能讓孩子沒地方上課。為此,教育部門正醞釀用創新的模式把這些不合規定的學校由“黑”變“白”:一是公辦民營,即當地政府利用布局調整置換的校舍,由教育局直接委派校長和骨干教師進行管理,在人事、財政上給予一定的差額撥款,實行自負盈虧。二是鼓勵有識之士投資興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即由個人投資主辦 ,同時也允許以優惠的價格租賃現有置換調整出來的校舍,實行民營運作。由教育局選派督學進行監督和管理。
同時教育部門也呼吁政府增加在教育經費上的投入。一是對專門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辦學設備予以扶持;二是對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方面作出顯著成績的學校予以獎勵;同時通過設立助學金、減免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實現就學。
眾人拾柴火焰高,民工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教育的公平化、全面化、分層化問題,還關系城市未來的素質
4年前,借助閑置的石橋村學校校舍,采取“政府+企業+社會”的辦學模式,建起杭州明珠實驗學校的范琪,談起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真可謂是感慨萬千。范琪認為,民工子弟學校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產物,在當前城市化水平還沒達到一定高度的情況下承擔著過渡性的任務。
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侯靖方認為,政府對外來人口尤其是其中的弱勢群體———民工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教育的公平化、全面化、分層化問題,還關系城市未來的素質。
記者從杭州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區有5所獨立設置的專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校,每個學生每學期的收費標準從600到1100元不等。據了解,它們的形式多樣,有民營性質的;有“國有民辦”——即政府出校舍,學校的運作自負盈虧,老師向社會招聘,收費按教育成本;還有的已成立教育集團。
現在杭州市的情況是,90%的公辦學校都接納了民工子女,但每個學校的實際接受率高低不均,較多的小學接受率達到了40%。
“從辦學條件來講,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公辦學校向這些學校支援課桌椅、電腦,輸入現代教育手段。”程笑君介紹說,杭州在這個方面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2002年“全國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教育經驗交流會”就在杭州召開。“我們目前在向幾個‘化’靠攏:收費標準靈活化,老師聘任化,辦學條件標準化。”
目前,整個杭州市幾乎所有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都爆滿。
一般來說,新生入學需要提供一些相關必要的證件。如流出地證明、流入地暫住證、購房或租房證明、監護人證明、就業部門證明等等。“也要視各校情況而定。隨時招,隨到隨讀,學籍管理靈活,盡量讓孩子一到就有書讀。”
據了解,外來務工農民的子女只要在杭州取得小學生畢業學生號,都可以直接升入中學,初中升高中的同理。
有關部門同時對一個現象表示了擔心:城市為外來孩子創造了越來越好的受教育環境,這在鼓勵更多外來務工人員安心工作的同時,也讓他們萌生了把家鄉孩子都接來“享受”政策的念頭。他們曾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家在城里打工,就把老家所有親戚的適齡孩子都接到城里,平時生活起居專門有人負責看管,讀書都到民工子女學校。畢竟一個城市的教育資源也是有限度的,一般總要先保證本地孩子和外來居住在此的孩子。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遏制,那么前兩者受教育的權利就可能受到侵害。
程笑君看得很遠:“民工子弟學校歷經的時間會比較長,但總有一天,這些民工子女會完全融入城市。‘他們是民工的孩子’這個稱謂,在日漸成熟的社會中遲早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