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又名黔江,是長江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自古號稱“天險”。沿江山坡陡峭,峽谷眾多,灘險櫛比,水流湍急。為克服“天險”重重阻礙,造船工人因地制宜,巧造結構牢固,頭尾高翹,以梢代舵,操作靈活的“歪尾船”。
歪尾船又名歪屁股船,尾部向右歪偏達3至5米。兩舷亦高,各有柄條3根。船板用本地楠木或柏木加厚,其厚度約為一寸二分(市尺)厚板,故又稱厚板船。
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說,巴蜀古船是“腹圓而首尾尖狹,所以辟浪”。烏江由于“灘如竹節稠”,航行的舟船就要適應航道險狀。枯水期上水木船多傍右岸走,歪屁股船由左舷向右歪扭,即可減弱船舶受江水沖擊;其高聳的左舷還能拒浪涌于艙外。纖夫將纖繩系于高桅桿上,也便于曳舟而行;還可減輕船只橫向偏移,借以增強航行穩性。當船舶走下水時,遇礁石歪屁股。還可避讓,在浪里飛舟航行。不難看出,這是烏江船工在與兇灘惡水搏斗中的一項發明創造。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烏江上的“歪尾船”左舷檣尾部右扭,還起著支撐沉重的大梢的作用。置于船后歪尾上的大梢長約20米(幾乎等于船身長),既是梢又作舵,下端伸入水中,上端直向官艙篷頂。后駕長站在官艙篷頂約3米高的木架凳上,手持梢把,了望前方,掌握操縱。
星移斗轉,世事滄桑。20世紀60年代,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歪尾船由于自重大,載量小(約50噸),耗木材多,拉纖費力,難于駕駛,航速又慢等缺陷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盡管如此,我們有必要把“歪尾船”記錄下來,因為這是川江水運史的珍貴遺產。
作者單位:四川省交通廳航務管理局(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