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到處寫著標語:“珍惜方寸地,留給子孫耕。”表示我國人多田少,要珍惜每一寸(方寸)土地,留給子孫后代耕耘。這當然值得肯定。然而,倘追根溯源,所謂方寸地竟是指人的“心”。
《列子·仲尼》:“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晉朝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道:“(諸葛)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劉備)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可見自古“方寸地”是指人的“心”。
道家稱心為心田,認為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又叫“寸田”。蘇東坡詩云:“北山云有根,寸田自可耬。”(《和飲酒詩》)“寸田無荊棘,佳處正在茲。”(《和陶詩和飲酒詩》)此處“寸田”均隱喻心境,以示其悠然自得之態。
南宋羅大經則寫道:“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三字雖不見于經傳,卻亦甚雅。”(《鶴林玉露》卷六)他特意撰寫韻文《方寸地說》,洋洋灑灑五百余言,謂:“道家有寸田尺宅之說,養生引年者取之;里諺有留方寸地與子孫耕之說,種德食報者取之。”他反復闡述一個觀點:留下好品德給子孫繼承。這種見解頗含深義。今天我們在兩個文明建設中,既要珍惜每寸土地留給子孫耕耘,更要培養“四有”新人,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
作者:祁東二中特級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