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許多出使歐美的大臣目睹西方工業文明的發達和進步,深為國朝的落后而扼腕長嘆。與此相應,效仿西方施行產業競賽,決心實業救國的呼聲日漸高漲。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南洋歸僑張振勛回國入京,捐了20萬銀兩,受到慈禧太后召見。他細述南洋工商業如何發達,并建議清政府開辦一大規模博覽會,以開闊國人視野,繁榮經濟;得到慈禧太后首肯,即令著手籌辦,但籌辦工作進展緩慢。光緒三十一年,清廷頒布《出洋賽會通行簡章》,首次以條文鼓勵各省商家“精擇物品,積極赴賽”(即參加世界各國舉辦的商品博覽會)。此后才有貴州茅臺酒等許多中國商品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奪得金牌,大振國威的壯舉。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時任南洋大臣、兩江總督的端方與江蘇巡撫聯銜奏請在江寧(即南京)舉辦第一次南洋勸業會。宣統元年(1909年)七月十三日,清廷下諭由兩江總督及農工商部會同各省督撫設立南洋勸業會,并撥白銀70萬兩作會務經費;由新任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張人駿擔任南洋勸業會會長,在江寧城北丁家橋至三牌樓一帶修建會場。南洋大臣所屬各府都設立了“物產會”,組織精良物品參展,并督促各地將物品啟運江寧。

為了鼓勵和表彰積極參展之商家,張人駿以南洋大臣名義給一些本來就名聞遐邇的精良物品頒發了“宣統元年物產會獎牌”(圖一正面,圖二背面),相當于南洋勸業會的預演。該獎牌有銀質、銅質兩種,直徑6.7厘米,正面鑄雙龍戲珠圖案,中圈鐫有小篆體“南洋大臣頒發,宣統元年物產會獎牌”銘文,背面鑄一手持斧鉞的武士神人,立于地球上,右上方一輪紅日光芒四射。圖案十分精細,文字極為工整。1979年安徽舒城縣城關稅務所基建施工時,曾發現一枚同樣的銀質獎牌,經原舒席得獎人張虎成之子張應斌查證,確認為是舒席所獲獎牌。舒席為安徽舒城著名手工藝品,早在明朝就作為特產入貢,有“頂山奇竹,龍舒貢席”之稱。再如江蘇常州梳篦也曾獲一枚南洋大臣頒發的物產會獎牌。此外,在當年制作的墨錠上,也鑄有該獎牌圖案。
宣統二年正月初四,南洋勸業會會場竣工。周圍約七里,占地近千畝,規模宏大,設有兩江所建館、外省自建館及各專業館區34個,此外還建有南洋僑商展館、德日美英四國展館等。牌樓高大雄偉,中西合璧,展館布置華麗,寬敞明亮。會場中心還建有四方形三層塔式樓房一座,為勸業會辦公樓。同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國首次大型博覽會,也是中國舉辦的首次國際博覽會——南洋勸業會隆重開幕。首先由大會審查總長楊士琦宣讀圣旨,再由大會會長張人駿宣布南洋勸業會開幕。各國領事、各省官員、海內外客商等云集江寧,參展商品多達100萬件以上,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南洋勸業會閉幕后,按照本次博覽會評議章程,在審查總長楊士琦主持下,對參展物品“審查性質,分別等第,給以獎章,以示獎勵”。最后共評選出獲獎展品共5271件,其中一等獎66件;二等獎214件;三等獎428件;四等獎1218件;五等獎3345件,分別頒發“南洋勸業會褒獎”獎牌,均以銅質牌鎦金、銀分授。獲獎產品大多是我國傳統產品。如今,這些曾經在南洋勸業會上獲獎的商品,已成為歷史悠久的名牌產品被廣而告之。

“南洋勸業會褒獎”一等獎獎牌(圖三為正面),銅質鍍金,直徑7厘米,厚0.2厘米,重68克。正面中圈鐫“褒獎”二字,十分醒目,兩邊注明頒發時間“宣統二年”,外圈上半環刻“南洋勸業會”主題,下半環鑄“農工商部頒發”銘文;背面中圈繪南洋勸業會會場牌樓和紀念塔圖案,歐美風格,氣派壯觀,外圈刻繪雙龍奪珠圖,頗有皇室風范,標志著本次博覽會是全國性、國際性的重大活動。
最近,有收藏者又發現—枚南洋勸業會會長張人駿當年贈給參加南洋勸業會未獲獎商品的紀念徽章(圖四)。該紀念章為銅質鎦金,銀元般大小,采用中西合壁的設計手法,極為精美獨特。頂部是皇冠,下部為雙龍奪珠圖,龍珠下刻有“南洋勸業會正會長贈”,中間為博覽會的標志性建筑——南洋勸業會紀念塔,建筑中間有“紀念”二字,兩邊有“徽章”二字,下部注名“宣統二年”,背面光背,僅鑄“上洋時和(此為打造金銀首飾的作坊)制”。上述三枚獎牌、徽章的設計風格相同。
南洋勸業會是清朝末年施行新政之后的一次產業大檢閱,開創了中國博覽會歷史的先河,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盛舉。這次展覽會舉辦了六個月,共吸引三十余萬中夕隊士前往參觀。日本、美國、德國實業界組團專程前來參觀和貿易。當時在紹興府中學堂任教的魯迅先生也率師生二百多人來南京參觀了盛會。會場每天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大會結束時,各類物品的交易總額達數千萬銀元。
在南洋勸業會的影響下,全國各地也舉行了不同層次和規模的勸業會,就連—些縣城也舉辦了勸業會,并給優勝者頒發獎牌。宣統三年,四川省江安縣舉辦第一次勸業會,分別頒發了頭等、二等、三等獎牌(圖五為二等獎牌)。獎牌正中標示獲獎等級,上方注明“監督丁給”、“宣統三年”,底部鑄刻“江安縣第一次勸業會”銘文。獎牌雖然沒有南洋勸業會褒獎那樣雕龍繪鳳的氣派,但也花團錦簇,彩繪琺瑯,足見該縣的博覽會也十分隆重熱烈。
作者單位:貴航高級技工學校(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