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張飛傳》載:“張臺6守漢川,……進軍宕渠、蒙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余日。飛率精卒萬余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zhàn),山道迮狹,前后不得相救,飛遂破郃,……巴土獲安。”
“大破張鄰”是張飛一生最得意的事情,《三國志旁證》引林暢園師曰:“巴土不安,則漢中不可得;漢中不得,則蜀中不固。巴土安,桓侯破郃之功也;漢中下,則剛侯轉淵之效也。”以后劉備入蜀,“得鼎峙數(shù)十年皆于此戰(zhàn),破魏人之膽其功為第一。” [1] 《張飛立馬銘》(以下簡稱《立馬銘》),又叫《八瀠摩崖》、《破張郃銘》,相傳就是張飛大破張邰留下的真跡。現(xiàn)銘文已不可考,只能看到清光緒間的拓本。[2]
《立馬銘》最早見于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八濛山即張桓侯破張郃處,有桓侯題名:漢將張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瀠,立馬勒石。蓋飛所書也。”后世志書如《金石錄補》、《蜀中名勝記》、《太平清話》、《讀史方輿紀要》、《三國志補注》、《四川總志》等均有記載,皆本于此條,內容大同小異,只是把“漢將張飛”記作“漢將軍飛”,“勒石”記作“勒銘”,“精兵”記作“精卒”;但作者的評論卻從南宋“蓋飛所書也”[3]變?yōu)榍宄摹帮w所自題也”[4],從不肯定變?yōu)榭隙ā?/p>
方志學界有一句流行話:“時近則跡真”,南宋的記載當比清朝的更為可靠;那么這里的變化就讓人很迷惑,且考察同時代的其他志書如《方輿勝覽》、《元和郡圖志》、《元豐九域志》、《明一統(tǒng)志》、《大清一統(tǒng)志》等均只提到:“八濛山,蜀漢張飛與張邰相拒于此”,未見關于《立馬銘》的任何記載。
再看《三國志·張飛傳》:“張邰守漢川,……進軍宕渠、蒙頭、蕩石”,而《立馬銘》中不見“宕渠蒙頭蕩石”,均記為“八濛山”。考察歷代文書《地理志》,《隋書》中最早提到“八瀠山”,曰:“通川宕渠,其地皆連漢中,有八濛山”。按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指出:“(清代)潘眉曰:‘蒙’當為‘濛’,宕渠山東有八檬山,即古蒙頭也。”可見,古“蒙頭”應為“八濛山”的前身,《立馬銘》中的“八濛”也應書為“蒙頭”才是。
另外,考察其字體也不像漢朝字體。
在《枕經(jīng)堂金石書畫題跋》(三)中收錄一篇為《宋拓偽作蜀漢張桓侯八瀠紀功銘跋》。作者寫道:“……陳仲醇《太平清話》言:‘侯不獨有八分書刁斗銘,又有流江縣紀功題句二十二字云云。’(余)心甚慕之,搜訪漢碑三十年竟未一見,遍閱歐、趙、洪三家著錄亦無其目。……因考《蜀志》侯之本傳,是時侯領郡太守破邰之事,原不虛無,獨其字體不似漢時規(guī)格。余童時即喜篆隸,所有周秦漢魏碑版文字,今有存本,無不臨摹;只此二十二字可疑正多。蓋漢隸無不藏鋒去篆最近與真,獨遠即侯,……此銘似晉宋六朝以后能真書人所作”。
《獨笑齋金石文考第二集》(八)中也有一篇《張飛破張臺瞄》指出:“《水經(jīng)注》:……此注既詳述桓侯敗邰事,若侯果有紀功之銘,不應乃不及之。宋以來諸金石家亦從未有見之者,突出于近時,不無可疑;且書體亦頗乖漢法,徒以季漢遺刻,存世絕少,姑過而存之。”
《立馬銘》畢竟是在張飛死后近一千年的南宋出現(xiàn)的。考察歷史,會發(fā)現(xiàn)張飛的地位在南宋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比如得到了封王的稱號。據(jù)《夷堅志》載:紹興初張浚鎮(zhèn)蜀,承制給封張飛為“忠顯王”。在宋元戲本中,張飛也是“最突出,最豐滿”[5]的英雄形象,是“無與倫比的,占有最顯著地位的英雄人物。”[6]且在《古今楹聯(lián)大觀》中的《張桓侯祠》寫張飛“唐曾留姓宋留名”,這里的“宋留名”指的就是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飛,這也不是沒有來由。岳珂《金陀續(xù)編》卷二十八載:岳飛挺進中原時說:“使后世史冊知有岳飛之名,當與關羽、張飛輩功烈相仿佛耳。”傳說在南宋時,關羽被封為崇寧真君,張飛轉生為岳飛。
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出版顧廷龍的《增補校碑隨筆》中很明確地將《破張邰銘》編入偽刻。
《中國防偽》2005年第8期發(fā)表的《書畫防偽絮談之碑帖收藏與辨?zhèn)巍?中)一文中提到:“偽刻是假造者根據(jù)書本上的資料,杜撰成文,書寫刻成的……如《張飛立馬銘》……就是這類偽刻”;“……三國時張飛《立馬銘》顯見是后人所造。”
歷史上也確實有張飛會書法的實例,如《刁斗銘》[7]、《致張遼書》[8]等都是真實可信的,但張飛初拜新亭侯時自命匠鍛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9],則是不可信的。因為張飛被拜為新亭侯在當陽長阪之役后,約公元208年,而劉備稱帝建立蜀國是在公元221年,所以應書為“漢大將”而不是“蜀大將”[10]。這很可能是后人為紀念張飛的功績而撰刻上去的,《立馬銘》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
張飛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員大將,歷來受到人民的喜愛。《張飛立馬銘》的偽刻,也正說明了人民對他深深的追思和敬仰。
注釋:
[1]《金石錄補》(七),三上,《蜀漢張飛八瀠山題名》。
[2]清末胡什猷的題識稱:“桓侯立馬勒銘,相傳以矛鍮石作家,在四川渠縣石壁,今壁裂宇毀。光緒七年六月,檢家藏拓本,重鉤上石。”
[3]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八濛山即張桓侯破張郃處,有桓侯題名:漢將張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濛,立馬勒石。蓋飛所書也。”
[4]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八:“……八濛山……山下有勒石,云:漢將張飛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濛。飛所自題也。”
[5][6]丁宗一等:《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頁。
[7]楊慎《丹鉛總錄》記載:“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故此張士環(huán)作詩道:“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瞞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據(jù)三分國,宇宙威名丈八矛。江上祠常嚴珮劍,人間刁斗見銀鉤。空余諸葛秦州表,左袒何人復為劉!”
[8]清道光《保寧府志)卷十六《輿地志十五》:“鬧中有張桓侯與張遼口石刻,漢文八分書。”
[9]粱陶弘景:(古今刀劍錄)。
[10]盧弼《三國志集解》中{張飛傳集解》也提到:“益德鑄刀為銘,自當署‘漢將’必不日‘蜀將’”。
作者: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充)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