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是一個民族林立的大千世界。民族作為一種人類共同體,自產生以來,就因與國家、社會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在人類歷史的演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對人類及其歷史發展做出準確的理解,就需要對民族及其有關問題進行科學的研究和詮釋。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山東社會科學院張鳳蓮同志撰寫的《民族論》,就是這樣一部值得重視的學術著作。
《民族論》全書30萬字,以當代民族理論與實踐問題為主線,對一些重要的民族理論問題和新時期一些重大的具有時代性的民族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這在我國學術界,目前還不多見。
首先,該書深入探討了民族的屬性、發展規律、發展趨向。作者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主要在文化和政治這兩種意義上使用民族這一概念。文化意義上的民族主要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定的共同體。政治意義上的民族是指以國家為單位,把一個國家內所有的居民統稱為一個大的民族,其實質就是國家民族。民族并不是人類一產生就具有的社會現象,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產生的共同體。民族具有以下幾種屬性:穩定性,主要表現為民族存在的長期性和變化的緩慢性兩個方面;政治性,任何民族都生活在社會大舞臺中,其生存、發展與階級、國家等緊密相連;文化性,每一個民族在其形成發展中所形成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構成各民族之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精神,這個民族就不可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而存在。民族發展具有五大規律:漸變與突變相交替規律;分化與融合相統一規律;不平衡規律;主流轉移規律;散居化規律。民族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發展和融合中走向消亡是一個大趨勢。
其次,該書深入探討了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作者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民族問題從本質上講,是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民族之間形成的平等團結互助合作的關系還只是一種發展中的關系。由于引發社會主義民族問題的主要癥結在于各民族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因而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換言之,就是要在發展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來解決以民族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問題。
再次,該書對民族主義及其與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民族主義是近些年來大家較為關注的一個熱點理論和現實問題。對此,作者從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本民族至上的思想、觀念、行為與運動。在本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歷史時期,民族主義會發生積極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講,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有相通的地方。但從本質上講,無論哪種類型的民族主義,都是一種集體利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平等團結、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聯合起來、相互支持、相互支援的國際主義的民族觀,是根本對立的
第四,該書深入探討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理論。作者認為,在中國長期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自始至終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將馬列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不同時期民族工作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內容豐富、系統完整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從而將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是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和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由一系列互相聯系的思想和觀點所組成的內容豐富的科學理論體系,其內容概括起來主要包括:民族平等理論、民族團結理論、民族區域自治理論、民族共同繁榮和發展理論、社會主義民族問題理論、民族精神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的民族共同體理論、民族問題理論、民族關系理論和民族解放理論。
第五,該書對新時期民族工作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及其應對策略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民族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內陸發達地區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差距越來越大,成為制約社會穩定與發展的主要瓶頸;民族問題日趨敏感和復雜,給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峻的挑戰,民族工作中任何疏忽和不慎,都可能引發嚴重的民族問題;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給我國的民族工作帶來較大的壓力。為了應對上述挑戰,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加快發展,特別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因為加快發展是社會主義本質在民族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在民族工作中的體現,是新時期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是完善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需要,是建立和諧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為此,新時期的民族工作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狠下功夫: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高度重視民族問題,采取未雨綢繆的原則,防患于未然,正視已出現的民族問題并及時、恰當地予以處理,防止問題擴大化、嚴重化;實行少數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的整體素質;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依法開展民族工作;重視和做好少數民族地區的宗教工作;對民族分裂勢力分裂祖國的行為進行堅決的打擊。
綜觀本書,可以發現幾個鮮明的特點: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研究民族理論與現實問題;寬闊的理論視野,既立足現實,又放眼未來,追溯歷史,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從國內到國外,從理論到實踐,對民族及其有關問題作了全景式的透析和探索;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既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又對一些具有戰略性和時代性的重大民族現實問題進行了獨到的探索;在理論上不乏獨到的見解,對現實的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較好地處理了學術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作者:山東大學(濟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