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大會通過了以每年的辛亥革命紀念日(10月10日)為戲劇節。國民政府陸續內遷重慶時,全國劇協也隨之遷到山城。
同早10月,“第一屆戲劇節”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炮火聲中于重慶開幕。重慶的戲劇節,是以總會的名義主辦的。其它各地,則由總會留在各地的理事領導當地戲劇界同人進行活動。因此重慶的“第一屆戲劇節”活動,就成了全國注意的中心。當時“上海業余劇人協會”的全體同人也從成都趕到重慶,參加演出活動。戲劇節籌備會推選余上沅、張德成、趙丹、應云衛、鄭用之、羅學濂、余克稷、宋之的、康彰、潘孑農、富少舫、徐之弼、姜公偉、楊子戒、吳漱予等十五人組成演出委員會。曹禺等參加了話劇部的領導工作。
第一屆戲劇節從193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31日結束,共22天,演出近四十個劇目,觀眾達數十萬人,是抗戰初期最為普及的一次戲劇活動。它不但對重慶廣大群眾進行了一次抗戰救亡的教育,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日斗爭。各劇團在這二十多天里,共收入一萬四千多元,除去開支,所余八千一百多元,全部捐獻,表現了抗戰初期戲劇工作者,為爭取民族生存而斗爭的高度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它也是黨在戲劇界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