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建都開封,廟號太祖。匡胤雖是武人卻不嗜殺戮,后周宗族都得保全,岳飛槍挑小梁王的柴桂即后周柴榮的后裔。公元976年匡胤50歲,對于繼承問題他已立有太子。但一天他偶然病臥禁內時,其弟匡義與大臣趙普和一個身強力壯的衛士入內視疾,以討論國事為由屏退左右進行密談。突然燈光一晃,趙普即出來報告皇帝駕崩,并宣布遺詔:廢太子,以帝弟匡義繼承大位。至于趙匡胤究竟如何突然死亡,“燭影搖紅”成為歷史疑案。趙匡義廟號太宗,在位22年。他把太祖的子孫全部封在南方各地,不讓他們在開封居住,以免艦覦帝位;所以在他以后的八個皇帝都是他的子孫。公元1126年金軍入開封,徽欽二宗及宗室男女樂工等一萬四千人被俘北戍,包括康王趙構亦在其內;幸而康王在中途逃出。
康王趙構(即高宗)是徽宗第九子,欽宗之弟,建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他在位36年,享年81歲,但一生未有生育,不得不在南方的太祖子孫中擇一為嗣,那便是太祖皇帝的七世孫宋孝宗。因此有人說:趙匡義從其兄趙匡胤手中奪來的繼承權,至孝宗又把皇位繼承權奪回到太祖的子孫手中,并且亦傳了七個皇帝,似乎有點像報應形式。
到了公元1279年,由于元朝軍隊的強大攻勢,宋軍在壓山(今廣東新會南)之戰中力不能支,陸秀夫遂負宋帝趙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元軍的統帥張弘範本來是宋朝的軍官而投降到元朝。厘山之戰結束后,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使人在厘山石壁上刻了“張弘乾滅宋于此”七個大字。但不久,就有人在七個字上加刻了一個“宋”字,變成“宋張弘範滅宋于此”八個大字,而且頂上一個“宋”寫得特別大,特別神氣,如泰山壓頂,突出貶義,以致張弘範幻想的流芳萬世變成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