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廢除科舉制至今整整100年了。最近筆者在樂山有幸見到了百年前廢除科舉時,新式學堂用過的一批新學教材和教輔材料。翻閱這一本本發黃的書頁,追溯歷史,歷數科舉衰敗、新學勃發、中華漸醒,令人有感欲發。
史載,科舉制創立于隋朝初年(587年)。對于漢晉以來以血緣關系為主的宗法制度來說,這是國家候補官員選拔方法的重大變革。歷代官員選拔主要看血緣和門第出身,或通過考察舉薦,但都擺脫不了世襲制和等級制的壟斷。只有科舉制出現,普通百姓才可能靠學問步入官場。所以有中外學者稱科舉制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然而科舉制作為選拔候補官員的一種方法,卻天生依附于國家的社會制度。到了明清之際,尤其是清代晚期,科舉制與其所依附的封建專制制度一樣,已腐朽至極,根本不能適應中國近代化發展的需要,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1898年戊戌變法,“廢科舉,辦新學”遂成為維新派的口號之一。
1905年9月2日,老邁愚頑的慈禧太后迫于“廢科舉,辦新學”的不可逆轉之勢,無可奈何地吐出“恩準”兩字,于是延續1300年的科舉制終于被廢除了。清廷正式下令,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各省鄉試前的摸底考試(歲考)亦即停止,并迅速編印出版各種教科書,嚴令各府廳州縣于城鄉遍設蒙小學堂。確實“科舉不廢,新學不興”,廢除科舉后全國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第二年就約達2.4萬所,1909年增至約6萬所。新學學生數量更是成倍增加:1905年全國不足26萬,到1909年就約達164萬人。可以想像當時全社會對新學、新知識的追求是何等的強烈。

在“廢科舉,辦新學”大潮風起云涌之際,樂山知縣李韻琴在全縣士紳富賈支持下,籌建了樂山第一座官立小學,即“官立草堂寺小學”,1907年嘉定府也辦起一座“嘉定府官立中學堂”。據說辦學之初,即派員遠赴上海購置新學教材。當時上海翻譯、出版的新學教材多為日本版和美國版。筆者見到的新學教材中兩種版本都有。這些教材內容涉及國文、數學、歷史、地理、生物、圖畫、音樂、體操、修身等科目(見附圖)。這種分科教學,大有別于私塾、學館,可以讓學生系統學習中外人文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常識,而不再是整天只背誦圣人之言,也不再向圣人磕頭,更不會有戒尺打手心了,取而代之的是符合青年學生天性和適應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
新式學校培養的中小學生所接觸的知識面,大大超過了他們的先輩。而一輩子鉆在故紙堆里解讀“四書五經”的先輩們,多數人只懂得“天圓地方,陰陽五行”和“半部《論語》治天下”,眼界狹窄,知識有限。坊間傳說清末一次進士考試,題為“論項羽與拿破侖”,有人竟然在試卷上寫下如此句子:“項羽力能舉鼎,豈有破輪不能拿哉!”。而處于政權頂端的慈禧太后與大臣們也強不到哪去。愚頑的慈禧太后曾堅持認為西洋只有英吉利國是真的,其它什么葡萄牙、比利時都是洋人編出來唬人的。大臣中亦不乏篤信法術咒語和刀槍不入之人。嗚呼,如此君臣何以面對正向工業化和電氣化邁進的20世紀!中國如何面對用大炮、機關槍和化學毒氣裝備起來的西洋和東洋諸列強軍隊!于是,六年后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有學者說,“廢科舉,辦新學”正好發生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之間,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此話十分有理。因為新式學校的興辦和新學教材的普及,完成了戊戌變法的未竟事業,從文化上為埋葬封建專制提供了思想啟蒙和人才貯備。
據《樂山文史資料——教育專集》載,百年前,原正在考童生(科舉制最初級)的年僅13歲的郭沫若,以第27名的成績考入新式學堂樂山官立草堂寺小學,后又入嘉定府官立中學堂學習。可以肯定,郭沫若先生和一大批樂山青年學子,正是讀著與筆者所見同樣的新學教材,才得到了最初的近代科學文化的哺育和洗禮,逐漸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百年前的新學教材,見證了“廢科舉,辦新學”的歷史。
作者:樂山市科技局退休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