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中有一個表被動的詞,成都話念záo,內江、自貢、富順、筠連、仁壽等地念zháo。成都各大報紙均寫作“遭”。例如:
“有人勾引我,我遭害苦了。”
“賣野味遭查,‘調研員’竟耍野。”
用“遭”表示被動似乎已成四川方言的習慣用法。殊不知“遭”卻是現代版的假借字,本字是“著”。
“著”的被動義是由它的“遭受”義演化而來的。
王力等《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北京200C年12月):“著,遇著、受到。唐司空圖早春詩:‘草嫩侵沙長,冰輕著雨銷’。”
《簡明古漢語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2001年):“著,zháo,被。袁去華《雨中送花》詞:‘兩鬢青青,盡著吳霜偷換。’秦間夫《東堂老》第一折:‘叔叔,這項貨緊,則怕著人買將去了。’”
據左林霞考證,“著’:字表被動比較集中地出現在宋元時代的作品里,如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二:“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泰并六國平話》卷中:“二馬才交,顏聚便著李信一刀斬了,喪命歸泉。”無名氏《爭報恩》楔子:“小妳妳,可憐見,我只要吃鐘酒,吃便吃,則不要著大夫人知道。”明陸人龍《型世言》第三十五回:“彭氏道:‘等他出去,抉進去,偷了他的,只說著賊便了’。”
“著”的被動用法在方言里保留下來。《李劫人選集》里就用得很普遍。例如:
“我想同志軍之所以像塊生鐵,盡管隨時隨地著官兵打得火星四濺,可它反而更硬了的原故,說不定就在這個傻字上頭。”
“不錯,長毛造反,占了那么多省分,還著朝廷打平息了。”
此外,“著”的“遭受”、“受到”義仍然活躍在四川方言中,大凡說“著了”、“著得很”、“著不住”等的“著”,都是從“遭受”、“受到”又派生出來的,像“一個三輪車夫對艾滋病的認識:‘說是要傳染人的,一個人遭了,一家人都要遭,一個村都要遭”’(《成都商報》2002年7月26日)中的“遭”都應該換成“著”。
一些有音無字,或雖有其字但一時無法考證其本字的方言詞,常被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但已經考求出了本字者,就不宜用替代字,這樣才能做到方言用字的準確、規范。
作者:宜賓縣喜捷中學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