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在香港大學做過一個演講:《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那篇演講與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中國文化與近代科學”有密切的關系。那篇演講的結論是:到了21世紀中葉,中國極可能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科技強國,因為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需要有四個條件:人才、傳統、決心和經濟支持,而此四條件中國已基本上或即將具備了。
今天沒有時間把這四個條件都再一一討論,下面只重復對于“傳統”這個條件,當時所講的話:
2005年8月中,我在新疆參加全國科協年會,在回答一個新聞記者提問的時候加重地再講了這幾句話,又說開國以來新中國大學辦得非常成功。
自新疆回來才發現,不得了,網上很多人狠狠地批評了我。而且說,丘成桐教授對于中國大學的評價與我的意見相反,又說網上82%的人贊成丘的看法,只有2%的人贊成我的看法。
丘成桐是當今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也是我的朋友。我們為什么會有這么不同的看法?
我想,第一,我們的著眼點不一樣,就像蘇軾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講的。第二,一個八十多歲的人的著眼點不可能和一個五十多歲的人的著眼點一樣。
下面我較詳細地講一下我對于中國大學教育的幾點看法。
(甲)今天全世界對于大學的評價有一個共識,就是要從三方面來著想:一、對社會的貢獻;二、本科教育;三、研究與研究生教育。
關于一、二兩點,五十多年來中國的大學培養了幾代畢業生,他們對國家的貢獻是無法估價的巨大。沒有五十多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貢獻,今天的中國不可能是目前所達到的狀況。我更進一步認為,中國最好的大學對中國的貢獻,比哈佛今天對美國的貢獻大;中國二流的大學對中國的貢獻,也比美國二流的大學對美國的貢獻大。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起源于正在發展中的國家與已發展的國家社會需要的不同,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對這事實中國辦教育的人不可引以自滿,但是也不應忘記。
2004年,我在清華大學教了一學期的大一物理。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也曾在美國教過兩年的大一物理。對比中美學生,我得到二個極深的印象:
(一) 中國學生在中學習題做得多。遠比美國學生根基扎實。
(二) 中國的大一學生比美國大一學生成熟多了。能集中注意力,能努力學習。
所以我認為清華的本科生平均比哈佛的本科生好。聽說復旦前校長楊福家不贊成我的這個說法。楊福家也是我的朋友,關于我們的不同意見,我還沒有工夫和他細談。不過我想他心目中的是哈佛的后來有大成就的學生,而我心目中的是哈佛的平均學生。也就是說,他把著眼點放在研究與研究生教育,放在上面所講的第三點,而我的著眼點放在全部三點。
那么大學教育應該注重平均學生呢,還是應該注重特殊學生?
兩者當然都要注重,但是在一個急速發展的國家,像中國,對平均學生的訓練比在一個已發達的國家,像美國,更為重要:在中國,最需要的是大多數大學生能夠成才,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在美國,一個已發展的國家,最需要的是十分杰出的年輕人,能夠通過新的途徑創造知識與財富。
美國的教育哲學對于年輕人采取的是放任政策。講得不好,是讓他們隨波逐流。這種教育哲學的好處是給有特殊天資才干的人以極大的創新空間,可是這個教育哲學有一個陰暗面,是國內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注意的。這就是美國的教育哲學浪費了許多人才,造成了許多悲劇。
(乙)關于第三點:研究與研究生教育。中國大學確實比先進國家的大學落后許多。清華、北大、復旦的研究成績比哈佛還差得很遠。這是全國都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丘成桐和我都十分關注的問題。
關于這個問題,我有幾點意見:
(a)丘成桐所提出的許多對現行體制的批評我十分同意,希望大家能注意與討論這些批評。
(b)學術傳統在人文與科技領域對研究工作都十分重要。在任何一個學科里面建立學術傳統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著急。
(c)國內科技研究成果之所以仍然跟不上先進國家,有多種原因,而我認為其中極重要的是經費仍然不足。近年來,投入于科研的經費確是大大地提升了,可是對于年輕教師,對于博士后和研究生的待遇,包括居住條件、薪水、子女教育與醫療條件,所花的錢仍然遠遠不夠。
科研工作者需要長期穩定的生活環境。最好能長期不受干擾,不必整天寫研究項目申請書,不必因為住所擁擠而夫妻經常吵架,不必為孩子的讀書困擾,不必于家人生病時要排隊掛號,等等。可以專心做研究,這樣積累起幾年的思考和探索才容易有成就。
在國家還未能給許多科研工作者安排長期穩定的生活環境的時候,責備他們工作成果不理想是不公平的,忽視中國大學在本科生教育的成功是不恰當的,對中國科研發展前途抱悲觀的看法是不明智的。
(d)中國的教育哲學與美國的教育哲學有基本的不一樣的地方:中國注重訓導,美國注重啟發。這當然是極重要的分別。
那么既然美國科研十分成功,是不是應該照搬美國辦小學、中學、大學的辦法?許多人認為應該,理由是中國的教育哲學對創新精神不利。
中國的教育哲學確實不注重創新,可是美國的教育哲學也有極大的毛病。比較二者的優劣必須考慮到二者對不同的學生的影響各有好壞:
一般來講,對于多數學生,九十分以下的學生,中國的教育哲學比較好,能夠訓導他們成才,少走彎路,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這些成才的大學畢業生正是今天中國社會所亟需的人才。
至于九十分以上的學生,他們常常不大需要訓導。對于這些學生,美國的教育哲學一般比較好,能夠讓他們有更多空間發展他們的才能。
如何保持中國教育哲學的優點,同時引進美國教育哲學對優秀學生的長處應是全國教育界亟需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