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本刊即將付印之際,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科學家、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王選因病于2006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
王選一生獻身科學,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甘于奉獻,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祖國和人民,為中國科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緬懷王選同志,本刊從王選生前的文章、言論中摘選了一些話語,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從中我們仿佛又看到了科學大師的音容笑貌,更能看到王選作為科學工作者杰出代表的追求、思考、品格和風范。
我的一生有10個夢想:前5個——發展激光照排系統,告別鉛與火;發展基于頁面描述語言的遠程傳版,告別報紙傳真機;發展開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統,告別傳統的電子分色機;發展新聞采編和資料檢索系統,告別紙與筆;開拓海外華文報業市場——已經夢想成真,產品在市場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后5個——發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別軟片;開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統市場;出版系統的柵格圖像處理器進軍歐美西文市場;進軍廣電業;從地圖出版系統入手,進入地理信息系統——除第十個夢想外,正在努力變為現實。
小學5年級獲得的品德優秀生獎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獲獎,也是永生難忘的一個獎勵,我由此懂得了團隊精神和人品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會碰到很多機會,但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多方面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對社會需求(包括未來需求)的敏感,對技術發展方向的正確判斷,一絲不茍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機遇,取得成功。風風雨雨幾十年來,我經歷了多次人生抉擇,每一次都給我帶來非凡的意義,甚至命運的轉折。
我想,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他最初的動力,決不是想要拿個什么獎,或者得到什么樣的名和利。他們之所以狂熱地去追求,是因為熱愛和一心想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的緣故。
法國作家莫泊桑有一個座右銘:“一個獻身科學的人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边@也是我的座右銘……一個人要想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夠享受的樂趣,但也會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樂趣。
要想做好學問,先要做個好人。認識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團隊,千方百計地為優秀的年輕人創造條件,使他們脫穎而出,是我能夠獲得最高科技獎的原因之一。
做個快樂的好人并不容易,我的快樂是建筑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
扶植年輕人我覺得是一種歷史的潮流,當然我們要創造條件,就是把他們推到需求刺激的風口浪尖上。
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美,它給人帶來的愉快就是最大的報酬,這也是一種高級享受。激光照排大量推廣后,當我看到用戶使用后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時,也是十分激動人心的,這種興奮絕不亞于獲各種高等獎勵時的心情。從切身經歷中我體會到,一個人的成就動機主要并不來源于金錢和榮譽,而在于對所從事工作價值的追求和來源于這項工作難度的巨大吸引力。
我很贊賞歐美科學界流行的一句話:“一心想得諾貝爾獎的,得不到諾貝爾獎?!蔽乙埠苄蕾p北大學生的一種說法:“不要急于滿口袋,先要滿腦袋,滿腦袋的人最終也會滿口袋?!?/p>
要成為科學家,必須具備四條素質:有洞察力,對技術發展走向高度敏感;善于向別人學習,善于依靠團隊;有一種激情,鍥而不舍的精神;要自己動手。
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奮斗,做出了貢獻,晚年給他一個肯定,這就是院士。所以千萬不要把院士看成當前的學術權威。
經驗告訴我: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他首先要做個好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絕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根本做不到的。我贊成季羨林先生關于“好人”的標準: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多一點就是好人。不過,我以為,這個標準還可以再降低一點,就是考慮別人與考慮自己一樣多的就是好人。
我常想,一個人,一個好人,他活著,如果能夠為社會的利益而奮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愛因斯坦也曾說過這樣的話:人只有為別人活著,那才是有價值的。我贊同他的話。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具備這種品質。他們為了社會的利益,為了活得有價值,始終不渝,狂熱地去追求。
名人和凡人差別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過的東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過的就是廢物;名人做一點錯事,寫起來叫名人軼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強詞奪理,叫做雄辯,凡人就是狡辯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結別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邊幅,叫真有藝術家的氣質,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氣的;名人喝酒,叫豪飲,凡人就叫貪杯;名人老了,稱呼變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這樣一講呢,我似乎慢慢在變成一個名人了,在我貢獻越來越少的時候,忽然名氣大了。所以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認識到自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處在犯錯誤的危險的年齡上,這在歷史上不乏先例。
中國古代有句話,上士忘名,將名利徹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來;下士竊名,自己不行就竊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會為了立名而去竊名。
曹操五十作《龜雖壽》,雖“烈士暮年”,仍“壯心不已”。我則以為,“伏櫪老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實現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
今后我給自己的座右銘是“多做好事,少做錯事,不做壞事”,在這里,將《后漢書》對“方正之士”的描述錄下,與大家共勉:“察身而不敢誣,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不敢矜,遭患難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不以無能居尊顯之位,是為方正之士。”
要讓優秀人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要解脫他們的雜事和各種干擾(例如頻繁的評估),使他們心無旁鶩地埋頭創新,只有長期積累和專注才能出大成果。
優秀的科研領導人和管理者在創新過程中至關重要。他們應有戰略眼光,并且愛才如命,把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手下成員的才華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美國一位名牌大學校長訪問北大時曾說過,他手下一位副校長是管理奇才,對創造良好的教學和科研環境以及吸引人才起了很好作用。他說,若干位教授辭職離校他不會著急,但這副校長絕對要留住。一個人才輩出、成果累累的單位的領導人理應受到社會的高度尊重,其中成績突出者可以當選為工程院管理學部院士。
有些科研領導人對項目并無實質性貢獻,既未提出創新思想,也未參加具體研究,只是在申請經費和組織、張羅方面做了工作,但項目報獎時總要排名第一。曾經有一位在讀的博士研究生在畢業前私下對人說,他只把已取得成果的少部分寫成文章發表,因為導師一定要署第一名,盡管并無貢獻?鴉他不敢不從,否則影響取得學位,畢業離開導師后再把其余大部分成果寫成文章,署自己的名發表。這種學術作風不好的領導人或研究生導師當然只是極少數,但影響很壞,在這種領導人手下,優秀人才是絕對留不住的。
優秀人才渴望自己創新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假如不提供優越的條件,這些人才就會離去。
一方面要重視原始性創新,因為會帶來一本萬利的效果;另一方面決不能輕視在別人原創成果基礎上不斷作出重大改進。微軟就是靠這一策略取得了市場的壟斷地位,財力雄厚后又大力推動原始性創新。微軟有一句名言“把創新聚焦到客戶最愿意掏腰包的那些功能上”,有時一些表面看來是非根本性的、代價較小的改進,但由于很適合用戶的胃口,結果使產品的競爭力和銷量明顯上升。
我國并不缺乏優秀人才,關鍵是要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向那些最有創造力和活力、團結拼搏的優秀團隊。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確定主攻方向是絕對必要的,但有些成果是無法事先規劃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不是規劃出來的。有時選擇人比選擇項目更為重要,因為有了人會創造出事先想不到的重大方向。我國中長期規劃中把人才建設和建立良好的科研環境放在重要位置,這是很正確的。
人總有一死。這次患病,我將盡我最大努力,像當年攻克科研難關那樣,頑強地與疾病斗爭,爭取恢復到輕度工作的水平,我還能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旦病情不治,我堅決要求“安樂死”,我的妻子陳也支持這樣做,我們兩人都很想得開,我們不愿浪費國家和醫生們的財力物力和精力,并且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煩人。
我對方正和計算機研究所的未來充滿信心,年輕一代務必“超越王選,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領導能夠以身作則,以德、以才服人,團結奮斗,更要愛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強的人到重要崗位上。
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做了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