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巴金去世,我又一次閱讀了他最后的著作《隨想錄》。因為我記得,他暮年還奮力寫作,完成了那150篇隨想隨記的短文,向讀者說了許多心里話,主要是他非常重視的一些教訓。我紀念他,就應該重溫這些寶貴的遺教。
記得第一次讀《隨想錄》,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文革”過去還不到十年,我自己對受運動的苦還記憶猶新,很敬佩巴金那些控訴“四人幫”和分析“左禍”由來的文章。我在這些文章的許多地方劃了彩色筆的線,表示重視和感動。現在,看過那些文章我不禁更加感佩。巴金的這些遺言,是他最后的貢獻,令人難忘。
毋忘十年災難堅持反對封建
巴金的《隨想錄》反復描述“文革”的年代自己受“造反派”迫害和虐待的情節,也還記述了一些杰出作家,如老舍、趙樹理、楊朔、海默、以群、傅雷、胡風等所受精神折磨和人身侮辱的經過。那樣的年代,人被當成可以任意殘害的牛馬,整個民族經過了一次空前的災難。
他呼吁:“不讓歷史重演,不應當只是一句空話。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記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館,用具體的、實在的東西,用驚心動魄的真實情景,說明20年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在呼吁的同時,他盡力把自己的隨想錄寫成文字的“文革”博物館,他要阻止“文革”的再來。
我覺得他當年就很像那些認真反思的歷史學者,在他的那些隨想錄中,分析過種種丑惡和神怪現象的由來。他說過:“‘文化大革命’搞的就是以‘大民主’為先導的封建關系,是宗教狂熱。”“封建毒素并不是林彪和‘四人幫’帶來的,也不曾讓他們完全帶走。”他幾次提到了“五四”的口號——科學和民主,希望上一代沒有完成的任務,下一代一定能夠完成。
不當精神奴隸堅持說真話
巴金在《隨想錄》的許多文章中認真地譴責自己,說過去自己思想不由自主,當過“歌德派”,寫過遵命文章,違心地批判過一些好同志。“文革”期間,他自己一方面由于“信神拜神”,另一方面為了保全自己,“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隸”。他曾痛罵自己,相信過假話,自己也傳播過假話。在寫《隨想錄》的時候,他終究找回了失去多年的獨立思考,決定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堅持把心掏出來,說真話。他說,他已經更加明白,“人活著不是為了‘撈一把進去’,而是為了‘掏一把出來’。我們國家目前需要的正是‘掏一把出來’的人”。于是,他的一百多篇《隨想錄》留下了越來越多的可貴的真話。廣大的讀者也就因此更加感到作家巴金的可敬。
老當益壯鞠躬盡瘁
1978年12月,巴金開始寫作《隨想錄》的時候,已經75歲。此后,他的身體越來越衰老,他自己估計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決定把《隨想錄》當作遺囑來寫,要把自己的心里話,遺留給讀者。他在此后8年之間,大部分時間住進了醫院,一直在病床旁邊的小桌上寫作,一天只寫不到一二百字,好多天才完成一篇。他說過:“是作家,就該用作品同讀者見面,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我總得留下一點東西。”他病中寫些短文,“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愛憎消耗干凈,然后問心無愧地離開人世。這對我是莫大的幸福,我稱它們為‘生命的開花’”。他還說:“士兵常常死在戰場,我為什么不可以拿著筆死去?芽”
巴金念念不忘的是寫作,是文學事業。他堅信“文學事業是人民的事業,而且是世界人民的事業”,這個事業中也有他的一份。除非他永遠閉上眼睛,任何人不能奪走他的筆。他把自己比作春蠶,“吃了桑葉就要吐絲,哪怕放在鍋里煮,死了絲還不斷,為了給人間添一點溫暖”。
筆者重讀《隨想錄》150篇短文,獲得的主要教益是上述三點,其他的啟示實在不勝枚舉。巴金愛真理,愛正義,愛祖國,愛人民,愛生活,愛人間美好的事物;恨謊言,恨罪惡,恨殘暴,恨野蠻,恨崇神拜鬼,恨一切危害人民的事物。他的《隨想錄》充滿了誨人的忠言。我經過一讀再讀,也還領會得不深不透,還須不時翻閱,加深理解。
巴金畢竟是位杰出的作家,他晚年完成的《隨想錄》寫得入情入理,既通俗易懂,又生動感人,而且富含哲理,符合批“左”和防“左”的要求。舉例說,巴金認為“四人幫”猶同宋朝的秦檜,該深究的還有他背后的宋高宗。《隨想錄》關于理想、信念和道德的論述都是進步的。我殷切希望重視社會效益的出版社,有朝一日出版巴金文選,或者巴金嘉言錄,讓巴金的思想更廣泛地和群眾結合起來,產生強大的進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