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行政“副科級”的朋友,見到他經商的同學置了豪宅,辦廠的老鄉買了名車,開礦的親戚送孩子在國外讀研,并未艷羨。他說:“我也不跟他們比,吃官糧不富”,并當為座右銘。
“吃官糧不富”,這話頗有道理,也有其受人尊敬之處。
據一些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吃官糧的薪俸并非很多。比如,唐代官員的俸祿就比較低,除了俸錢本身以外,更沒什么料券、添給等津貼。唐真宗時代做翰林學士的楊文公在談到薪俸時說:“白白地愧當甘泉宮的文學侍從之臣,終究要做苦敖式的愧鬼。”這是一個翰林學士的嘮叨,也說明他當時的薪俸確實低。
吃官糧不富,歷史上不少人頗有此感。南梁人顧協任安成王蕭秀廷尉正時,冬天連厚衣服都買不起,常凍得打顫,后任員外散騎常侍,所用器具、衣物和茶飯依然如故。顧協清貧一生,去世后,家里連入殮用的被子都沒有。梁武帝在詔書中稱贊他“廉潔自居”、“內外稱善”,并下令讓朝廷出錢為他辦理了喪事。明代的于謙吃官糧不問家產,因被人誣陷死后抄家時,更是家無余財。明人陳有年,嘉靖年間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后任驗封郎中。萬歷年間又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他平日吃住在官署,會見賓客在自己的簡陋寓所。最后請假告老回家時所帶的行李,只有一箱書籍,一筐舊衣。可以說,古代窮官多的是。“半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是個別貪官污吏,靠巧取豪奪搜刮民財弄來的贓銀。
今天吃官糧的工資待遇也不算高。眾所周知,建國以來,我國行政事業實行的一直是低薪制。如七八十年代,在六類地區的縣,剛參加工作的中專生月工資29.5元。我1976年剛吃官糧時,每月工資31.5元,還算是不低的。真正漲工資是最近幾年。但盡管公務員連續加薪,現在經濟條件一般的縣,科級干部月薪一般1200元左右,縣長也不過拿1500元左右。這是禿子頭上生虱子——明擺著的事。即使以后工資改革,吃官糧的人收入也不會過高,不會像小煤窯礦主那樣暴富。
孔繁森、牛玉儒吃了那么多年官糧,直到為革命獻身,他們給家人留下了什么財產?既沒有留下豪宅,也沒有留下名車,更沒有留下巨額存款。被稱為“鐵人鐵面鐵案”的陜西省西安市潼關區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書田,不但沒置下什么家產,因治病花40多萬元竟賣掉房子,還欠下巨額外債,政府只好為他報銷了全部藥費。可他們卻時刻以黨的事業為重,以人民的利益為重,淡泊名利,無怨無悔。
官糧名義上是國家發的,實際上是老百姓給的。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應該時刻不忘人民群眾。
吃官糧的不富,而要讓老百姓富,這才是我們各級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胸懷和追求。這是因為我們黨的宗旨是為人民謀利益,干部不是騎在人民頭上的“官老爺”,而是人民的勤務員。革命先烈方志敏說得好:“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仔細想來,那位“副科級”干部把“吃官糧不富”當作座右銘是值得稱許的。其一,既然吃上官糧,就不能想自己發財;其二,既然吃上官糧,就不能和企業老板以及包工頭們比富;其三,既然吃上官糧,就不能貪占公款公物。“不想、不比、不貪”,不是難能可貴嗎?
(責編/孫厚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