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貴州陽光燦爛,難得的天氣。從貴陽過來兩個多小時的路程,遠遠就看見那座有高原橋城之稱的都勻在陽光下閃爍,看不出是西部小城,卻有幾分像美麗的青島,我感嘆這看似落后的地方,經過千年茶文化的熏陶,淬煉出的不僅僅是聞名中外的都勻毛尖茶,更是在無數次歷史變遷中仍然屹立不倒的一種精神。
我要去看的是出名的毛尖茶,路旁就是看不見邊際的茶場。茶區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峽谷溪間,林木蒼郁。山與山之間是一個偌大的湖,湖中飛鳥輕舞,水草青綠,輕風帶起一陣陣的波紋,漸漸地向遠方散去。這里便是美麗的毛尖茶區。
這個茶場可是都勻毛尖最佳的產茶區。據當地人介紹說,這里長年云霧籠罩,氣候溫和,冬天不嚴寒,夏季無酷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尤其是春夏之交,細雨蒙蒙,極利茶芽萌發。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我來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正宗的都勻毛尖茶就是采用“清明”前后數天內剛長出的一葉或二葉未展開的葉片,要求葉片細小短薄,嫩綠勻齊。嫩度和長度超標準的,受病蟲害的和色紫的都不能用來制作毛尖茶。此時,茶園內鶯歌燕舞,布依族姑娘們穿著特有的少數民族服裝,背著背簍,雙手飛快地采摘茶葉,不時還傳來嘹亮的山歌。
都勻茶為什么叫毛尖呢?這里可有個故事,本來都勻茶以前都是叫魚鉤茶的,因為外形很像魚鉤,為明崇禎皇帝賜名。1956年,哨角寨農民采摘加工了三斤“魚鉤茶”寄給毛主席,毛主席品嘗后批復:“茶很好,可在山坡上多種些,此茶可叫毛尖茶”,同時付寄16元人民幣作為茶葉成本。所以“毛尖”這個名字就一直叫到現在。
布依寨都在溪流兩岸田壩旁邊。同姓聚族而居,房屋多建于坡腳。寨子后面是樹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種有芭蕉。各家各戶也有竹子圍繞,自成院落。一眼望去,整個村寨翠綠濃郁,風景秀麗。布依寨一般幾十戶上百戶,少有單家獨戶的。黃昏的布依人家升起一屢屢久違的炊煙,在空氣中飄散柴禾特有的清香。
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幾乎天天都要飲茶。爐上的茶壺,終日熱氣騰騰。品評茶味,說古論今,無拘無束,享受著天倫之樂。可以說茶是他們之間聯絡、交往的紐帶。客來敬茶就是他們的習俗,而且來者都是客,走村串寨,不管你是寨中某一家的親戚,不管你親戚是否在家,只要到那里,隔壁鄰居或寨中老少都會熱情款待,首先是一杯熱茶,然后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不醉不歸,有時候吃一頓午飯要吃到晚上,走不動了就住上一晚,第二天起床了又是如此,熱情的款待常常會讓客人留住很多天。
都勻毛尖茶有一種淡淡的清香,是在我喝茶的記憶中所沒有的。原來布依人用的茶葉都是自采自制,他們有時也上山去采和茶葉一樣能泡開水飲用的其他植物,然后和茶葉一起進行加工,再加入一種名叫金銀花的中草藥,制成混合茶葉。這種混合茶葉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還具有清熱解毒提神的作用,泡出來的茶水是很好的飲料。
布依人制作的茶葉中,另有一種茶葉很有特色,相當名貴,而且味道別具一格,這就是“姑娘茶”。此茶在清明節前由未出嫁的姑娘采回茶尖嫩葉,炒熱后保持一定濕度,然后把茶葉一片片疊成圓錐體,曬干后經過處理,就制成了姑娘茶。此茶形狀優美、品質精良,是茶中精品,這種茶葉是不拿出來出售的,而只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或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家作為信物送給情人。意思是用純真精致的名茶來象征姑娘的貞操和純潔的愛情。婚禮中姑娘茶用來孝敬長輩,作為“貴賓”,我有幸也品了一杯,色澤鮮綠,品質潤秀,香氣清嫩,總之就一個美。
清明時節雨紛紛,都勻采茶香飄揚。改得一句名詩,換來的卻是滿腹茶香,勾人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