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民間婚俗中歷來是\"純潔、堅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以茶為禮,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認為,茶樹只能以種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歷代都將“茶”視為“至性不移”的象征。故世代流傳民間男女訂婚,要以茶為禮,茶禮成為男女之間確立婚姻關系的重要形式,整個婚姻禮儀被稱為“三茶六禮”。這一婚俗古時在福建最盛,至今還很流行。福建人移居臺灣后,這一風俗習慣也帶了過去,至今仍在流傳。
一茶——訂婚擇日敬甜茶
“三茶六禮”中“三茶”的第一茶就是“訂婚擇日敬甜茶”。甜茶一般是用茶葉沏泡的茶水,加上冰糖或金橘等沖泡而成。凡是男方首次到女方提親時,男家要備禮前往,女家立即將禮品置于大廳的神明靈案前。當男家客人入座后,女兒要捧甜茶上廳,很有禮貌地按輩份高低、年齡大小、先男后女依次敬甜茶。客人則贈予“紅包”,謂“壓茶杯”。
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以茶為媒”的婚俗也相當普遍。廣西壯族男青年首次去女方家中相親時,姑娘要按當?shù)仫L俗習慣給小伙子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有糖,說明姑娘看上了他;如果是淡茶,則說明姑娘她不同意這門婚事。廣西一帶苗族小伙子去女方家里求婚時,姑娘也會非常客氣地沏上一杯茶,如果茶水中有4片茶葉,說明姑娘她對小伙子有意;如果茶杯中只有3片茶葉,則表達了姑娘她拒絕的意思。
為何茶在臺灣及其祖國大陸各地婚禮中被奉若上禮?據(jù)說,中國人信奉茶樹是締結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據(jù)陳躍文的《天中記》中載:“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不復生。故舊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所取也。”原來,古人認為茶樹只能從種籽萌發(fā)成株,不可移植。因此視茶樹為愛情締結同心,至死不渝的象征。所以,如果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茶,便表達了愿結秦晉的心跡。可見茶在中國傳統(tǒng)婚禮中,儼然是很嚴肅的“合同”。
二茶——結婚喜慶請喝茶
“三茶六禮”中的“二茶”就是“結婚喜慶請喝茶”。經(jīng)過“六禮”后,選擇吉日完婚,在結婚慶典當天,當男家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來到女家時,女家要請吃“雞蛋茶”。一般新娘于清晨被迎至男家。待花轎到達男家后,新郎要在門前恭迎,左右兩個童男端著茶盤,上擺多杯甜茶招持來客,并由男方長輩或新郎的指點下,對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敬甜茶。被敬者接杯時要說一句吉利話,并順手把紅包放在茶盤上,以表為新娘添財,再說添丁賀詞,合起來就是祝賀新郎新娘添財添丁,財丁兩旺。向長輩敬甜茶在閩臺婚俗中被認為是非常隆重的事,如果因遠離家鄉(xiāng)而無法來參加婚禮的長輩,即使是遠隔千山萬水,新郎也要千里迢迢地把茶葉貼上紅紙條,連同金棗蜜餞寄達。
三茶——公婆前新娘拜茶
“三茶六禮”中的“三茶”為“公婆前新娘拜茶”。由于茶樹枝多葉茂,加上多籽,因此常被尊崇為男女愛情冰清玉潔,子孫滿堂,家庭興旺的象征。“三茶”較之前面“二茶”也最為隆重,從說法上也可看出,不叫敬茶,而稱“新娘拜茶”或“新娘拜堂茶”。這是新娘到婆家后,按新郎新娘擇日時所定的時辰舉行拜堂后,向公婆或長輩敬奉甜茶。這時公婆或長輩的回禮也特重,一般不再是紅包,而是金銀首飾或珠寶鉆石。
除了“三茶”,“六禮”指的是婚姻據(jù)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清代李漁的《蜃中樓.姻阻》中寫道:“他又不曾有三茶六禮,行到我家來。”大意就是說,只有經(jīng)過“三茶”和“六禮”的手續(xù)成婚的,才算為是明媒正娶來的,古代婚俗中對茶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