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黃昏,一縷午后衰敗的陽光無力地照在了福州江濱路蒼霞洲附近一棟老宅子上面,極為蒼涼。
這棟四層樓的宅院沒有中式宅院的進、廳結構,西式的樓房劃分為工廠、倉庫、實驗室、住宅四個部分。如今宅院已經做了同春醫藥公司存放醫療器材的倉庫,靠近路邊的一部分因為馬路擴建被拆掉,依稀可見一些斷垣殘壁。屋內的梁上仍然保留著建房子時特意設計的木條,目的是方便存放茶葉。南面的居住部分,則仍可看到當年空中小花園的殘景。
這棟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院子曾經擁有著無數的輝煌,它修建于1930年左右,曾經占地約3畝,那是當時蒼霞洲一帶最大最高的樓房,據說建房的磚都是從國外運回來的。這棟宅院的主人便是福州市臺江區志中記載的“刀牌香煙洪家茶”中的洪家。鼎盛時期在福州擁有怡和、洪春生、福勝春三家大規模茶廠,它在中國第一家實行機械化制茶,它在中國第一家計劃推出袋泡茶,它的價格和質量等級還一度成為行業標準.....。
但是,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往云煙,只有這座衰敗的老宅,還在默默地訴說那些已經湮滅的過去。
中國茶葉機械化先鋒
洪氏祖籍金門,在洪家700多年的家族史上,洪天賞是第一位來福州創業的。
洪天賞早年曾是航海船員,借著這個職業便利,他兼帶做些南北土產的生意,隨航船往返于金門、廈門等地。不久,洪天賞碰上海難,在海上漂浮兩天后得救,之后他決定辭職全力經商。此時,中國社會正處于清朝末年,外有列強海盜,內有貪官污吏,社會極其動蕩。洪天賞看到了專營商品的巨大利潤。當時,茶葉、木材、筍、紙是福建的特產,而茶葉居首位。于是,一家小規模、手工作坊式的茶廠就在福州臺江一帶誕生了,這家店成為日后洪家龐大茶葉制售鏈的雛形。
作為福州茶葉產業化的發起人,洪氏家族體現了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創造了無數的輝煌。他們曾經在同行還不知道世界到底有多大的時候,將洪家茶葉送進世界博覽會,并從那里捧回一枚銀牌獎章;他們成立研究室和機械化生產籌備策劃組,成為中國第一家實現手工加工茶葉與機械化生產相結合的茶廠,而洪家茶葉廠也因為獨一無二的機械化廠房,一度成為政府拍攝電影的基地;洪家的研究室還利用制茶過程中茶碎茶末,提煉出各種食用的花香精和茶精,計劃生產制造各種即沖即飲的方便茶,這恐怕是中國最早的袋泡茶;由于洪家的茶葉大量銷往全國各地,其價格和質量等級一度成為行業標準。
據說,若不是趕上接二連三的動蕩期,洪家茶也許早就進入美國市場。據后代洪植城老先生回憶,在其父親管理洪家茶葉的生意時,美國駐中國領事館曾經有人上門聯系過把洪家茶葉賣到美國的事。
洪家生意的幾任接班人
在洪家茶葉生意史上,除洪天賞的創業外,洪家之后接班人的更多意義在于擴展茶葉生意的枝蔓,但最為關鍵的人當數洪發綏。
1902年左右,從外姓茶作坊學藝回來的洪發綏跟隨父親發展洪家茶。這是洪家家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在其執掌洪家生意期間,洪家茶的市場進一步擴大。盡管當時中國茶葉公司、揚子公司等官僚資本陸續插足福州茶葉市場,本地茶葉經營一度陷入困境,不少小茶廠或改行或倒閉,但惟獨洪字茶卻在困境中發展。洪發綏的日記中曾經記載:“民國22年(1934年)年終結賬自有資金621萬元(不包括不動產及上海康元廠、福州電燈廠股票等),超過經營多需資金,應謀擴大經營或另謀資金出路。”
正如洪植城所言,“一個家族企業可以發展,必定有專門才干的人”,洪發綏這方面的才干表現得尤其明顯。日后接班,并在商界風云一時的洪植城父親洪汝方時常和他的孩子們談起,“我不如你們的祖父”。
洪發綏似乎天生具備生意人的精明基因。此人思維清晰,行動干練,經常能準確無誤地同時處理幾件事情。據洪家后人回憶,洪發綏常常一邊接待客人洽談業務,一邊接電話處理業務,一邊回復商業信函。他還對數字極為敏感。在洪家茶工廠,每天都需要稱量花制茶,這個頭腦靈活的商人在稱量時,他不用筆記,不用算盤,口頭就能立即算出得付多少錢,而數字跟旁邊伙計計算的絲毫不差。
設計獨特的洪家茶樓也能顯現這個商人的出眾。洪家茶樓的天花板分為兩層,里層為玻璃材質,外層則是可以推動的木窗,通過移動木窗調節的光線,辨別樣品茶的品質。這樣的茶樓在當時的福州是獨一無二的。
百年洪字茶化灰燼
1937年,盧溝橋事變。當年10月,日軍入侵福建沿海。福州市場陷入極度混亂,商店晝關夜開,有錢人家和政府部門陸續遷往南平、永安。洪發綏也帶著洪家大小遷往當時是萬國租借地的鼓浪嶼及香港等地。福州的家業只剩下洪汝方一人打理。此時,洪家在十四橋附近購買的原計劃用來建設機械化新廠的百畝地,也因為戰爭影響而擱置。
1943年,從鼓浪嶼回到福州的洪家像其他家族企業一樣,已經是元氣大傷,資金不足,難以維持原有的生產規模。此時洪字茶的年產量已經不到一萬擔,各種形勢的變化讓洪家的經營處于極其被動的位置:銷往省外的茶葉,茶款沒法及時匯回;法幣開始貶值。1945年8月14日,抗戰勝利,內戰開始。國民政府以增發紙幣維持開支,法幣繼續貶值。洪家資本在國民政府的幾次貨幣變更中逐漸流失。到1948年,洪家茶葉年產量只剩下3000多擔。因為資金周轉困難,洪家企業開始以自營為主,代客加工為輔。
1946年,洪發綏去世。為適應當時的市場變化,洪家兄弟決定采取快進快出的多種經營方式,按個人所長各自分業經營。當時,看到農村普遍缺少肥料,洪汝方開始兼營建豐豆餅廠及勝春倉儲公司;洪汝端則在福州下杭路上開辦了一家建平商行,開展代理業務;汝正、汝直兩人成立了一家宏發茶行,業務轉向廣州、香港、臺灣。
只是,洪家兄弟試圖重振家業的夢想最終還是沒有實現。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一夜之間,之前流通的銀圓券成為廢紙。海峽兩岸斷航,福州與外地的來往隔斷。洪家原已運往廣州、香港、臺灣、南洋一帶的茶葉和其他貨物,在戰亂中無人管理,落得個錢貨兩空、血本無歸。從此,洪家盛極百年的茶葉生意已到瀕臨破產的境地。此時,洪家的生計只能靠廠房、店屋的有限租金維持。解放后,在校讀書的植字輩洪家子孫大學陸續畢業參加工作。工資逐漸成為洪家的收入來源。
1955年1月20日,當時的國民黨軍從臺灣飛機上投下燃燒彈,在臺江區燒掉大片房屋,洪家在塢尾占地9畝的洪春生廠房、住宅、家祠,以及在江濱路上一棟三層房屋、臺江路上幾處出租的店屋都化為灰燼。
從此,一代茶商洪家茶在一場大火中化為了灰燼,連同那些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