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的“守約”讀書法,是為解決人生有限、書海無垠的矛盾而提出的。他曾提出過“以一為主,以余為輔”的讀書主張。“守約”法則是在“選書”而讀的基礎上閱讀重點的讀書方法。它和“以一為主,以余為輔”讀法相輔相成,殊途而同歸,都是張之洞為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而提出的重要閱讀主張。
什么叫“守約”讀書法?怎樣運用“守約”讀書法?張之洞在1875年所著《輶軒語》中曾作過說明,只是當時他把“守約”稱為“有要”。“守約”這一提法是1898年他在《勸學篇》中正式提出的。其實,“有要”、“守約”的意思是一樣的,即閱讀時對讀物內容的攝取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有所側重。張之洞認為,士人讀書宜博,“若株守坊本講章一部,兔園冊子數帙”,就以為可以“致知窮理,好學能文”,是“世無其理”的。然而,“天下書老死讀不可遍”,怎樣才能達到“博”呢?張之洞說,天下書雖然多如牛毛,但應讀之書卻曲指可數。他說,世人應讀之書只有三種:古本書、有用書和專門書。他說:“古書不可不解,有用之書不可不見,專門之書不可不詳考貫通”,此外則可不問不讀。張之洞的“古本書”,顯然指的主要是《四書》、《五經》類儒家典籍;“有用書”則泛指一切有利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書;“專門書”則指專業書,即與自己工作、學業密切相關的書。經張氏如此刪汰,該讀之書的確大大減少了,人們讀書的負擔也減輕了。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知識量的激增,即使這三類書,要做到“博覽群書”也仍然十分困難。
張之洞在《勸學篇》里說,“博而寡要”是儒學的老毛病,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著之書、解書之書越來越多,致使儒書更加難讀,儒書的本義愈加難明,加上西學猛烈沖擊,遂使儒學陷于“寢微寢滅”的危險境地。為了挽救處于危險境地的儒學,也為了士人能“博覽群書”,張氏要人們除“以一為主”以外,還要運用“守約”法讀書。也就是說,應先在書海中選出一種專攻熟讀之書,再在這專攻熟讀之書中確定出需要學習、掌握的要點,這樣專書再加專治、專求,就可以節省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了。用節省出的時間和精力來涉獵其他書,也就大致可以做到“博”了。
怎樣運用“守約”讀書法?該讀之書“約”在何處?張之洞根據他對時勢需求的理解,根據他的政治判斷和價值觀,對經、史、子、集等在內容上的汲取重點,提出了自己的具體主張:
一、“經學貴通大義”。所謂“大義”,張之洞把它定義為“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勸學篇·守約》)。又說:“每一經中,皆有大義數十百條,宜研究詳明,會通貫串,方為有益。若僅隨文訓解,一無心得,仍不得為通也。”(《蝤軒語·語學》)面對這“數十百條”的大義如何人手?張之洞建議人們用七種方法來突破。這七種方法是:明例、要指、圖表、會通、解紛、缺疑、流別。張氏認為,如能循此七端“分類求之”,或將諸經按此七類分纂成書,“小經不過一卷,大經不過二卷”,“如此治經”就可以“淺而不謬,簡而不陋”,“枇谷口導窾,事半功倍”,“有要而無勞”。
二、“史學考治亂典制”。張之洞指出:“史學切用之大端有二:一事實,一典制”。讀史應該緊緊抓住二者進行:“事實擇其治亂大端有關今日鑒戒者考之,無關者置之。典制擇其考見世變可資今日取法者考之,無所取者略之”。他又提出,事實“求《通鑒》”,即通過讀《通鑒》來了解和把握;典制則可“求之正史、二《通》(即《通典》、《通考》)”。他又說,《通鑒》篇幅長,可讀《通鑒紀事本末》,以節省時間和精力;讀正史則可“約之以讀志及列傳中奏議”,讀二《通》則可“約之以節本”(《勸學篇·守約》)。
三、“小學但通大旨大例”。張之洞十分重視“小學”在讀書治學上的作用。他說:“欲知其人之意,必先曉其人之語。去古久遠,經文簡奧,無論漢學、宋學,斷無讀書而不先通訓詁之理。近人厭中學者動詆訓詁,此大謬可駭者也。”(《勸學篇·守約》)但“小學”本身也是一門學問,如果不得要領,“汩沒不返”,“亦是一病”。因此研讀“小學”,“止須通其大旨大例”并“應用大旨大例者解六書之區分,通古今韻之隔閡,識古籀篆之源委,知以聲類求人類之樞紐,曉部首五百四十字之義例”即可,“至名物無關大用,說解間有難明,義例偶有抵捂,則缺之不論”(《勸學篇·守約》)。
此外,張之洞還提出:“諸子知取舍”,“理學看學案”以及“政治書讀近今者”,“地理考今日有用者”等“守約”主張。可以看出,張之洞的“守約”讀書法,就是要人們在讀書時不但要“選書”而讀,而且對所選書的內容也要有所選擇,做到有所側重,不必面面俱到。而選擇的標準,首在“經世致用”,即能“經世致用”則讀,否則不讀或少讀、瀏覽。
應該指出,張之洞的“守約”讀書法的提出,特別是其中“經世致用”內容的確定,是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服務的,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但他能把讀書放到“經世”和“致用”上來考量,比起那些只知讀八股、應科舉、求富貴者,甚至比那些只是在故書堆里鉆、訓詁、考證者也進步得多。即使單從讀書方法角度來看,張之洞的“守約”讀書法也有創新意義,能給人們以很多啟迪和教益。
(作者地址: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學西家屬院6—1—102,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