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荀子,也被人們稱為“孫卿子”。這個“孫卿子”,既不是官名、爵位,也不是號、字,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得來的呢?原來,漢宣帝的名字叫劉詢,為了避皇帝的諱,當時人就把“荀”改成了與之諧音的“孫”,荀子自此之后也就稱為“孫卿子”了。
像荀子那樣,為了避尊者的“諱”而被人們改名換姓的現象,在中國古代社會其實非常普遍。所謂“諱”,就是古代皇帝、圣人、官長及家族長輩的名字。避諱,就是人們在說話、寫文章時,不直接稱呼、書寫這些名字所用的字,而是想辦法或者使用意思相近的字代替,或者改用發音相同的字,有時甚至把字音和字形都改掉。通過這種方式,來表明自己對尊者敬畏和愛戴的態度。今天我們可能很難理解這種做法,但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避諱可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古代的避諱主要有三種。最嚴格的是國諱。國諱就是國家強令全體臣民必須避諱的語言,包括歷代皇帝的名字、皇帝們所忌諱的字眼。比如宋代規定,所有先帝的名諱都要避諱,而且如果帝王的名字是兩個字,那么這兩個字都要避諱。這樣,臣民們以及皇帝本人,在說話和寫文章時都要萬分小心。如果犯了諱會怎樣呢?下場當然會很慘。當時科舉考試,若是不小心犯了諱,那不管文章寫得如何才華橫溢,都會無緣于功名。這還只是輕的,僅僅是當不上官,宋代皇帝不喜歡殺人,犯了諱的人下場也不至于太慘。到了明清兩朝,不但在處罰上非常殘酷,而且在諱字上除了那些明文規定之外,皇帝們還添上了各自的喜好,捕風捉影,凡是覺得是在諷刺自己、諷刺國家的字眼,一律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抓來嚴懲。就拿明太祖朱元璋來說,從小家境貧寒,當過和尚,又是農民起義起家,算是歷史上有名的“布衣天子”。登基之后他總是害怕人們提起他以前的歷史,于是“僧”不能說,與“僧”諧義的“光”不能說,因為“光”字被認為是在譏諷他當和尚時剃過的光頭。清朝的皇帝們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讀書人在那種情況下,可真是避不勝避。
國諱之外,還有家諱。東晉權臣桓溫之子桓玄升任太子洗馬時,好友王大前來祝賀,酒桌上王大嫌酒太涼,三番五次對侍者說:“取溫酒來!”聽了這話,剛才還喜氣洋洋的桓玄立刻痛哭流涕。王大看著莫名其妙,準備告辭離開。桓玄這時擦干眼淚說:“這是我的家諱,跟你喝酒沒什么關系!”原來,王大屢屢要“溫酒”,正是犯了桓玄父親桓溫的諱。當時這種家諱還只是自家人的事情。后來,不.犯別人家諱則成了人際交往中對人尊重的一種標志。南朝劉宋的王弘,能夠“日對千客,不犯一人之諱”,一時被傳為美談。而到了唐代,避家諱更是一件被人重視的事情。政府甚至明文規定,居官任職也要避“家諱”。這樣以來,由于家諱的原因不能做某官、不能任某職的事時有發生。馮宿被調任華州刺史,可是其父親名子華,為了不犯家諱,他只好不去就任。
普通的百姓還要為自己的長官避諱。宋代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過一件事情。元宵佳節,各地的老百姓都要放花燈,觀燈展。某郡官府在老百姓放燈的榜文上卻寫著:“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好好的“放燈”怎么會變成“放火”了呢?原來新的郡守大人名叫田登。按照“為尊者諱”的原則;田大人的名字屬下官吏和百姓都不能直接說。不僅如此,除了“登”字不能說,跟“登”字同音的字也不能說,什么“燈”、“等”、“鐙”、“凳”全在被禁之列,于是只好對百姓說“放火”了。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避諱代表著對長者和尊者的順從、敬畏,是身份、等級、尊卑的象征。因此,當平等的時代到來時,避諱也就成為歷史。說話、寫文章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語言文字,比起古人我們是何等的幸運啊!
(作者單位:陜西省華縣成林中學,7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