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組織14個鎮的老促會力量,每鎮各選擇一個有代表性的村,每村隨意調查抽樣10個農戶,對農村勞動力結構的過去(即1990年、2000年)和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不難看出,農村一線勞動力的現狀不容樂觀,總體而言是“50389”部隊在擔當農村主力軍,即“50”為20世紀50年代出身的農村人口;“38”婦女勞動力占了農村勞動力的絕大多數;“9”為接受9年義務制教育以下的文化程度,初識(即通過農村掃盲以后)或初中文化水平的占有相當的比例。據大豐市12個村民委員會不完全統計,有農戶10375戶,總人口26209人,戶平人口2.52個,勞動力總數14374個,占總人口的54.8%,其中已轉移至二、三產業的從業勞動力6927個,占勞力數的48.2%(外出打工的3091個,占勞力數的21.5%),從農勞力7447個,占勞力總數的51.8%。具體地說,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結構由于一些地區基層組織片面或盲目或無序地讓農民自由外出勞務,使農村勞力結構出現了“四個”失調的新矛盾、新問題。一是一線務農勞力性別結構失調。據對全市130戶農戶抽樣調查統計,一線務農勞力為195個(含水產養殖業6個人),其中男性只有77個,占一線勞力的39.5%;女性118個,占一線勞力的60.5%,由此一些重體力勞務也轉嫁到女性身上,出現了重體力勞動者斷檔現象,少數村10戶農戶只留下1、2個男性勞力;二是年齡組合構成失調。從130戶農戶從事農業的195個勞力中,30歲以下僅為7個,只占從農勞力的3.1%不到,且多數為“無能”者;31-40歲的43個,占從農勞力的22%強些;41-50歲的82個,占從農勞力的42%強;51-60歲的36個,占從農勞力的19%;超齡務農的27個,占從農勞力14%不到。三是文化素質構成失調。在130戶195個勞力中,初識文化的14個,占從農勞力的71%;小學文化的47個,占從農勞力的24.1%;初中文化103個,占從農勞力的52.8%;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的30個,占從農勞務的16%(多數為村民自治組織的成員)。四是從農勞力均負擔耕地加重與“三高”(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要求失調。據全市12個村調查數據統計,2004年底有耕地57820畝,人均占有耕地2.25畝,全員勞動力均承擔4.02畝,從農勞力實際人均負擔達7.76畝,而在12個村中,從農勞動力均負擔11畝以上的有6個村,占村總數的50%,最高的村從農勞力均負擔已高達13.87畝。農業機械化雖然都能入戶進田,但是真正機械操作的活計僅限于耕耖、糧食播種及糧食收割等,栽插(包括移栽)、施肥、田間管理(包括松土鋤草,棉田整枝,打頂心)等較煩瑣的活計還是靠人工操作。據12個村不完全統計,農業機械操作率占50%左右耕地49297畝,占12個村耕地面積的85.3%。尤其是隨著集約使用耕地,廣泛運用立體種植,耕地復種指數的不斷提高,很多活計只能是施肥用化肥撒撒,防治病蟲害藥水打打,見雜草靠化除。因此,以良種為先進農業實用技術的產出差距畝均一、二百斤不為稀奇,農產品增產潛能被耗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對此,在轉移農村勞動力時要充分認識“富余”二字,切忌片面、盲目、過急或自由任其轉移,要保持農業、農村一線勞動力后繼有人,梯度結構,并整體推進,使其真正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